幫孩子戒掉安撫奶嘴
1 浙江溫州的陳香問:兒子兩三個月起就用安撫奶嘴,現在三歲了睡前一定要用奶嘴,不存在心理問題,但我想知道什么時候必須讓他戒掉安撫奶嘴?答:安撫奶嘴在寶貝的成長過程中可能確實幫過你大忙,它能給寶貝帶來安全感,能暫時讓寶貝安靜下來,以使你脫身。可是,如果你的寶貝已經三歲了,還離不開安撫奶嘴,那就要想點辦法,讓他逐漸忘掉這個習慣,因為除了影響牙齒排列等生理因素,寶貝還可能會在心理上越來越依賴這個小小的奶嘴。不建議孩子長期使用安撫奶嘴,否則習慣養成再改掉就比較困難。建議你現在就開始有意識地幫孩子戒掉這個習慣。
對于寶貝來說,他們使用的許多東西都具有典型的階段性,安撫奶嘴也是如此,當寶貝逐漸長大,它的任務完成后,記得讓奶嘴功成身退。
孩子不收拾玩具怎么辦
2 連云港市的江強問:孩子不收拾玩具怎么辦?答:家長可以首先告訴孩子,書、玩具是你自己的東西,你應當把它們放在規定的地方,你要看書,玩玩具拿起來也就比較方便。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再給你買書和玩具。如果你連現在這些都不收拾,要別人幫忙,爸爸媽媽當然就不再給你添新的書和玩具。父母教育后,就應當獎罰分明,說到做到,決不要因為孩子不收拾好,一哭一鬧,就再買。只要教育與行動相結合,孩子就會看完書,玩好玩具就收拾好。當然,在收拾時家長還需作些指導。
1.教導孩子正確的收拾方法。對于年幼的孩子,做父母的可先收拾玩具給孩子看,讓孩子耳濡目染,習慣有一個收拾干凈、清爽的空間。
2.學習走路后的孩子,玩具不收拾,踩到玩具時腳會很痛,借機鼓勵孩子收拾玩具。
3,家里隨時保持簡單、整齊。
孩子若不收拾玩具,父母必須堅持不幫孩子收拾。先讓孩子了解規則,然后學會自己判斷該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此時哭鬧,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才不會讓孩子以哭的方式讓父母妥協,而且,一旦約法三章成立,父母與孩子執行起來也要堅持,如此慢慢地身教言教,孩子的責任感也就從中建立了。
專家觀點
早教專家認為,攻擊性行為多見于男孩,以學前期最為多見,到學齡期開始日漸減少。但這并不是說,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放任自流,在學前期矯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十分重要。否則,成人后易發展成為嚴重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性困難。
早教專家建議,家長在引導時,最忌諱體罰或呵斥,這樣表面上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收斂,但實際上,孩子是學會在某些情境下或對某些人不得不收斂自己。
其次,在看電視時,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具有暴力傾向的情節。因為這很容易影響那些侵犯性強、自控力差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人際沖突時,自然而然地就采用了攻擊性行為。尤其是現在一些年輕的父母工作繁忙,就把孩子交給電視機去“照看”,家長要多抽出時間和孩子共同游戲、交流。
家長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也應盡量避免采用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和言語來處理事情,為孩子營造一個平和的家庭環境。
寶寶有輕度弱智該怎么教育他?
3 甘肅天水的楊麗娜問:寶寶有輕度弱智,三歲半不會講話,該怎么教育他?答:3—4歲的健康兒童已經掌握了較多的詞匯,但是弱智兒童,不論是聽覺的辨別方面,還是發音和造句方面,發展都要晚得多,如言語發展緩慢,詞匯貧乏,語法錯誤較多等。這對于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言語發展的緩慢,是和弱智兒童聽覺發展的缺陷有關系。
由于上述原因,弱智兒童說話時常含含糊糊、慢慢吞吞,喜歡重復,常常用詞不當,所用詞匯的含義與要表達的意義不相符或相反。
雖然弱智兒童在言語的發展上有不少缺陷,但是如果在特殊教育的配合下,通過大量的實踐,他們的言語仍然是可以得到發展的。首先,既要充分認識弱智兒童的身心障礙通過教育和訓練有改善和提高的可能性,同時又要認識身心障礙兒童發展的局限性,實事求是地對待弱智兒童。其次,要關心和鼓勵兒童的每一個細微的成長和進步,既愛護體貼,又不過分遷就,既有要求,又不過嚴,特別要耐心,不能急躁。
第三,要注意發展和培養弱智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技能和行為習慣。應當如何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呢?作法是:從基礎發音開始,反復訓練孩子,逐漸到詞、句。在訓練中注意掌握孩子的學習規律,把學習與需要聯系在一起,方能收到切實的效果。
改變以往的養育方式:小兒也是有思維、有情感、可受教育的人,做父母的要像對待懂事的大孩子一樣,每天與其對話、交流,并選擇短小壓韻的兒歌或故事念給他聽。同時認識周圍的事物,接觸周圍的人。
學習給孩子以母愛: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動作把母愛傳遞紿孩子,孩產生積極的情緒,感到周圍溫暖、安全,孩子才會主動適應并探索外界環境,以發展自己的智能。
在語言訓練中,要有足夠的耐心、信心與恒心。
到入學年齡時,應到有關機構進行一次全面的智力和生活能力測試,以確定進入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
孩子為何在家和在幼兒園兩個樣?
4 一位家長問:孩子為何在家和在幼兒園兩個樣?該怎樣改變?答:由子家長的寵愛,孩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且,非常任性,是個“小皇帝”,家長也拿他沒辦法。家長可針對孩子的情況一起分析原因,探討對策,注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自己以身作則,家長與老師多進行溝通,與老師一起教育、培養好孩子。
家庭與幼兒園是幼兒生活、游戲、學習的主要場所,父母與老師在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各自在家庭或幼兒園中創設的情境氛圍,以及對待孩子的態度和獎懲方式,在幼兒行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父母與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相似,要求一致時,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中表現的一致性較高。反之,當父母和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不一致時,孩子的內心沖突強,壓力大,適應性差,行為的不一致較多。
多數幼兒在幼兒園更收斂或拘謹些,像發火、哭鬧、摔東西等行為都是沖著父母來的。這表明孩子已經有能力區分哪些行為在父母那里比較靈驗,哪些行為在老師那兒無法奏效,甚至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同伴的嘲笑或拒絕。要想正確、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家長應當多和老師溝通,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上達成共識,相信通過家園配合,一定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專家觀點
專家認為,隨著早期教育的不斷普及,一些家長知道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許多人對早期教育還缺乏正確認識,比較盲目。許多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超前教育”,即把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提前完成。孩子剛會說話,就教他背唐詩、宋詞;剛上幼兒園,就灌小學的課程;孩子還不滿3歲,就開始教算術題。而孩子常常做不出來或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抵觸情緒。
孩子不愿看書怎么辦?
5 家長問:孩子不愿看書怎么辦?答:孩子厭倦學習的時候,要改變教育方式、把書本上的教育改變到生活中、室外的活動中,如到菜市場去認識各種蔬菜和水果,到動物園去認識各種動物,到街上去認識各種汽車。增加他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用食物和圖片對照起來學習,增加記憶。過一段時間再回到原來的學習方式,他就會容易接受了。
孩子常常自己不愿意閱讀,不愿看書,而是希望家長讀給自己聽,總是纏著家長講故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1、孩子的識字讀書都是有大人參與,有家長陪同的話,那么在他還沒有真正地變成“自主的人”之前,內心深處就仍會有一種對家長的依賴,也就總會纏著家長不放。
2、從孩子的理解能力方面來講,這時的孩子還沒有完全進入獨立的閱讀時期。平時家長給孩子講故事,大多都是運用口語,并且在講述過程中還往往會用手勢加以配合,孩子聽起來容易接受。如果一旦,讓他自己單獨去閱讀時,雖然他也認識了不少的字詞,但是,從學習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必須要運用自己的理解去讀懂里面字句的含義,并組合其中一些詞匯和概念等等,相對于原先的聽故事來說,難度無疑加大了,孩子不樂意自己閱讀也就是自然的了。
3、文字障礙也制約了孩子閱讀。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但是在閱讀過程中,還是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字詞,這對孩子的閱讀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采取引導鼓勵的方法,讓孩子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1、比賽法。大人可以選取一些篇幅不太長的故事,也可以把長一點的故事分為幾個段落,大人先念一遍給孩子聽,然后再讓孩子以“念”的方式進行一遍,比一比,看誰“念”得更好,在孩子“念”的過程中,多用表揚的語言,對孩子多鼓勵,以增進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2、停頓法。在給孩子講述故事的過程當中,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停頓下來,讓孩子繼續往下說,等孩子說完后,利用孩子急于想知道故事結尾的心理,讓孩子自己去看原文。這樣可以讓孩子產生一種參與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3、續添結尾法。每個故事講完后,還可以讓孩子編一個結尾。在編加結尾之前,可以讓孩子再認真看下原文。也可以大人和孩子一起來編,大人對孩子編加的結尾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孩子的積極參與。
4、復述法。就是在孩子看完了一個故事之后,讓孩子復述給大人聽,對于孩子復述較好的,可以給予一定的表揚或獎勵。也可以大人復述給孩子聽,大人在講述過程中,可以故意和原文有點出入,讓孩子看一看原文,大人講的有沒有不好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勝心,讓他多“批評”大人的不足之處,讓孩子享受一種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這些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享受到快樂。不論講給他的故事或是他所念的內容必須是生動有趣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首先是把“閱讀”作為體驗趣味的源泉,而不是知識的源泉的話,那么他很快就會自愿地去閱讀了。
家長自己多看書,持之以恒,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多陪幼兒看書,靜心觀察,靜心培養,一旦孩子有學習的苗頭出現,要抓緊時間。
專家觀點
超前教育違背了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超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兒童的心理發展是連續的,教育內容應與兒童的心理發展相吻合,不能片面地超越孩子心智發展階段性灌輸,也不要過分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同齡孩子都強。長期過量、超前灌輸知識,最終只能使他們厭惡學習。
此外,超前教育的形式不符合幼兒的天性。幼兒天生活潑好動,讓他們長時間坐下來學習很困難。同時,由于幼兒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興奮與抑制難以很好地協調和平衡,集中注意力時間短,自制力差。不考慮幼兒這些特點,對他們要過高、過嚴,強迫他們長時間地學習他們難以理解、也不感興趣的東西,只能使子感到厭倦,甚至反感。因此,不當的超前教育,往往會剝奪幼兒獨立活動、主探索的興趣和機會,使他們的創造思維潛力被壓抑。智力開發受到影響,甚至危及兒童身心健康。
據一項調查顯示:有80%的家長希望孩子得到早期教育,但又不知道早期育該如何下手。業內人士指出: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傳身教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業內人士認為,早期教育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而且正在走向家庭化和社會化。培育孩子不僅僅是把他們養大,給他們提供三寶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教會們如何做人。父母應該意識到,他們不僅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行為規的啟蒙老師。早期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是家長通過自身的學習轉變自己的育念,而不是強行給兒大量的刺激和灌輸,“拔苗助長”;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與幼兒“互動互進式”,而不是“單項促進式”,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健康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