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灌木叢里上課
南非著名的克魯格國家公園附近,有一所普通卻又特殊的學校——南十字座學校。說它普通,是因為學校的教學大綱和南非其他學校并無二致,但教學方法卻完全不同。教師和學生不是坐在教室里一本正經地上課,而是在樹叢里鉆來鉆去,或坐在草地上討論問題。 上學路上常有動物出沒 南十字座學校占地約100英畝。用土磚、茅草封項的學校建筑和周圍灌木叢融為一體,看上去倒更像一間間獵人住的小屋。從宿舍前往教室,需要通過一條被稱為“疣豬跑道”的小徑。一些珍奇動物就生活在附近,小道曲折延伸在灌木叢里,上面留下了長頸鹿、角馬和黑斑羚的足跡。教室書架放滿了在該地區收集的石器時代的器物。
用動物喝水來教數學 在這個特殊校園里,老師把大自然當成教學工具帶著學生去草原尋找自然現象,幫孩子們學習數學、物理、社會學及語言等課程。比如數學課,老師帶孩子們去附近的水槽,讓學生根據水槽邊留下的不同動物的足跡數量,計算一晚上有多少動物來這里喝過水。學生們還通過觀察前夜水槽水位的高低,統計水的損耗量。如果是高年級學生,就讓他們計算幾周和幾個月后水槽內會有多少水被動物們喝掉。枯燥、抽象的數學就這樣和生動的大自然聯系在一起。如果學校附近發現一只死去的動物,老師會讓學生展開調查,內容包括·它在食物鏈上處于什么位置,為什么會死,人類應該如何保護它的生存環境等。這樣,又上了有趣的生物課和環保課。此外,語言、演講課的重點也在環保與自然方面。學校最近組織的一次辯論會,主題就是“嚴重的旱季,人們是否應該給野生動物水喝?”
教育應從認識自然開始 最早提出建立南十字座學校的是休·格德丁,她當時是克魯格國家公園保護區的管理員。當她的孩子到上學年齡時,她沒像其他人那樣把孩子送到大城市的學校,而是決定成立一所學校,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環境,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格德丁的提議很快得到另一位母親的支持。不久,時任約翰內斯堡一家學校主管的威廉斯也加入了她們的行列。三人都認為,教育應該從認識自然開始。在熱心人的捐助下,2002年1月,南十字座學校終于落成。最初學校里只有40個孩子,現在注冊的學生人數已超過100人。威廉斯說,學校老師是從幾百名申請者中精心挑選的,而對自然的激情是選拔的最終標準。
美國人眼中的優秀兒童
具有技巧和知識,能適當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注意集中,不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集中注意來求得解決某一問題。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堅持能力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反應性好,容易受到啟發,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積極作出反應。
有理智的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自己能夠提出新問題。
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進行爭論。
機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善于正確地運用眾多的詞匯。
思維靈活,能夠及時擺脫自己的偏見用他人的正確觀點看問題思想靈活,能夠形成許多概念,善于掌握新的較深的概念。
具有獨創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想象力強,能夠獨立思考。
能把既定的概念推廣到比較廣泛的關系中去。
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
關心集體,樂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世界各國的吃苦教育
社會競爭,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各國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適應社會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后就會給鄰居或自己在家里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14歲的詹妮每周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以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德國家長從不代替孩子該做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 “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別人問為什么,父母說 “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奧地利有個“想象幼兒園”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個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象幼兒園”。顧名思義,即是以培養幼兒豐富的想象力為“特色”的。
在“童話世界”教室里,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盡情張開想象的翅膀,把自己
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可愛的灰姑娘、可憐的丑小鴨或兇惡的大灰狼……當然,僅僅當演員是不夠的,孩子們還需要常常“想象”出更有趣的童話故事、更多的童話人物或更美好的童話世界,努力使自己成為“小小安徒生”。在“太空世界”教室里,孩子們可駕駛擬想的太空船遨游浩瀚的宇宙,而在進行太空旅游時,孩子們最重要的使命仍是想象:想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一定還有或可愛或兇殘的生命,然后再想象一下他們的外表,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嗜好,接著想象一下最好通過什么方式與外星人溝通。
在另一些教室里,家具和裝潢都十分樸素。一架老式的織布機,還有鐮刀、鋤頭和鏟子立在一角,讓這些城市里長大的孩子想象出農夫勞作的艱辛。破舊的搖籃里,躺著幾只或斷腿缺臂,或表情呆板,或衣衫襤褸的布娃娃,正等待著孩子們為她們穿上新衣,或另行設計、組裝,在教師的啟發下,孩子們想象著:200年前的祖先如何耕作、收獲、生活,繼而能理性地比較出現代生活方式的優點和缺點。
讓孩子們自己動手也是發展其想象力的好課堂。在手工間,孩子們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鋸子,切割著不同形狀的小木塊,并涂上顏料,最終制成一套積木;在縫紉間里,孩子們(包括男童)也學著穿針引線,為玩具熊或洋娃娃縫制自行設計的新衣,在烹飪間里,孩子們試著用最普通的瓜菜,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并從中體味到一種勞動和為他人服務的快樂……于是,這些最簡單原始的勞作都被賦予了積極的社會意義,也向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注入了無私和奉獻等高尚的思想。如,在欣賞兒歌《熒火蟲》時,有的孩子把熒火蟲想象成“打起燈籠找媽媽”,或“相互在玩捉迷藏游戲”,有的還別出心裁地想象熒火蟲打著手電在巡夜,活像“警官”。此外,孩子們還上雕塑課和木刻課,為的是讓這些古老的藝術幫助孩子們在更寬廣的“想象世界”里飛。
幼兒園園長對此解釋說,他們企望通過種種努力使孩子們獲取一種“平衡”,或至少讓他們明白 動手加動腦其樂無窮,而且即使科學技術發展至頂級時期,人們仍需要從事許多極原始、極平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