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族”——他們通過消費、透過生活,支持環保、做好事,自我感覺好,他們身心健康,每個人也變得越來越靚麗、有活力。這個過程就是:Do good、Feel good、Look good(做好事,心情好,有活力)。
愛健康、愛地球
不只是愛地球,也不只是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是兩者都愛的生活方式,跨越地理、種族、年齡的限制,滲透地球人的生命理想,這就是“樂活族”。美國社會學家雷·保羅與同事曾經花費15年時間調查,于1998年寫了一本《文化創造: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第一次定義了“樂活族”: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
目前,在美國每四人中有一人是“樂活族”,歐洲約是三分之一,社會學家預估,10年內美國將有一半的消費者都是“樂活族”。
“樂活族”的成就感
1.健康生活方式隸屬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機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綠色食品”。比如有海外人士自愿到內地種菜,也有的人組團往返于農場為“樂活”會員組合包括蔬果、肉類、豆腐等“綠色食品百寶箱”,甚至外銷到日本。還有的農民開創“鴨間稻”。他們利用鴨子吃蟲除草、取代農藥,讓生態漸漸恢復生機。
2.持續經濟過去,一般人對可持續經濟的看法是,要環保,勢必會增加成本,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但是,現在的環保車卻成為最時尚的潮流,這樣一來,銷路就變得非常好。好萊塢明星布萊德·彼特已不再開他原來的豪華轎車,改開油電混合車。這類環保車,以電力激活,加速到40公里后,引擎才會激活加速續跑,廢氣排放量是傳統車輛的十分之一。
3.另類醫療一般人認為另類醫療常常很貴,但主流西醫往往更貴。另類醫療的興起,代表個人愿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醫生決策。有越來越多療法如針灸、按摩的功效已被主流醫學所接受。
4.個人成長個人成長是21世紀閃亮的話題。有關心理健康的課程,吸引一些成功的女企業家和富有白領的關注。
5.生態生活現代人太忙、太累,想逃到一個桃花源,這便是生態旅游興起的原因。這是一種新的旅游選擇,能幫助環保和維護地區文化,并幫助當地發展長久的旅游形態。
“樂活”的不同之處
雖然一直以來,有環保生活、綠色生活、慢生活的概念出現,但是人們至今所有關心環境、健康的生活形態,大多還是建立在“危險、有害”的危機感上,強調的是“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相比之下,“樂活族”的態度,是樂觀和包容的。“樂活”強調過健康、快樂的日子,認為關心環境生態,等于關心自己。一位“樂活族”音樂家說:“生態,等于個人自我。追求個人自我的極致就是追求生態保護,如果人們還只在追求名利,那是自我的初級階段,是比較低級的活法而已。”
(摘自《花生文摘》)
(責編/陶仁友)
E-mail:taoreny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