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人們沏茶都是先取杯子、再放茶葉、最后再沖開水。可是,浙江一個“懶漢”居然認為這樣喝茶太“累”:沏茶時要分別取茶葉和茶杯、茶葉漂在水面上不方便飲用、茶渣倒進水槽又容易造成堵塞。于是,他突發奇想:要是茶葉能和茶杯“連體”該多好!這樣一來,沏茶時只需要往茶杯沖開水就可以了。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有些天真的想法,他付諸了實踐,并真的發明了這樣一種茶杯,并因此賺了200萬元……
懶人有想法:
能否發明一種“連體茶杯”
而立之年的蔡明吏是浙江省瑞安市人,原在瑞安一家五金廠打工。惟一的嗜好就是喝茶。然而,令他頭疼的是茶渣的處理。由于他的“茶癮”很大,所以每次沏茶時放的茶葉都很多。在清洗茶杯時,不得不專門準備一個水桶來盛裝茶渣。
此外,茶垢也讓蔡明吏傷透了腦筋。30歲生日那天,一位鄉下的摯友送他一套祖傳的茶杯。摯友告訴蔡明吏:“因為這種茶杯上面有一個碗型的蓋子,我曾祖父把這種杯子沏的茶叫做‘蓋碗茶’,喝茶時,一只手端著杯碟,另一只手用‘蓋碗’輕輕地擋住漂在水上面的茶葉,然后用嘴細細地啜飲。據說,那可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啊!”
蔡明吏聽得心花怒放,此后一有時間,便去體味那種絕妙的享受——喝蓋碗茶。只可惜僅僅“享受”了半年,一天他在擦茶垢時,不小心竟將茶杯掉在水槽里摔碎了。蔡明吏心疼得幾天沒有飲茶,從此,他便非常痛恨茶垢,索性改用一次性紙杯喝茶。
2003年10月的一天,他正下崗賦閑在家,幾個以前的同事來看望他。這時候,妻子剛好出去買菜了,蔡明吏一人在家。他把開水燒好,準備為客人沏茶時,才發現茶葉不夠用了,于是趕緊去商店現買。可等他把茶葉買回來了,卻發現一次性紙杯也用完了,于是又趕緊下樓去買紙杯。累得夠嗆不說,客人還埋怨蔡明吏是故意找借口不陪他們玩,坐了一會兒就告辭了。
朋友走后,蔡明吏郁悶地看著買來的紙杯和茶葉,不禁怨天尤人起來:茶杯茶杯,原本就應該是茶和杯的結合體,可為什么茶和杯不“生”在一起呢?!就在這時,一個大膽的念頭突然閃現在腦海:“現在的懶人多著呢!如今競爭多激烈啊,時間就是一切,只要能幫人節約哪怕一點點時間,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追捧。我若能發明一種‘連體茶杯’,沒準還真能賺錢呢!”從那以后,發明“連體茶杯”的念頭就在蔡明吏的心中扎下了根。
2004年春節后的一天,蔡明吏看見桌上放著一個“來一桶”方便面,不禁雙眼發光:方便面的出現,不正是應了“懶漢”們的需求嗎?!那我為什么不可以模仿方便面,發明一種“方便茶”呢?于是,他馬上想到,在一次性紙杯里裝上一定量的茶葉。可是,很快他就發現這種的“方便茶”一點也不方便:既然杯里放了茶葉,那么在未使用之前就要對杯子進行封口,這樣的話,存放杯子就非常占空間,而且同樣也不能解決茶葉漂在水上以及茶渣處理等問題。所以,完全依照方便面的思路來設計是行不通的。
但蔡明吏舉一反三,想到在生產紙杯時,若能想辦法將茶葉“固定”在茶杯底部,這樣所有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不用封口,存放不占空間;只需要找到茶杯就可以直接沏茶,把傳統的沏茶流程精減掉一個步驟;沏茶時,茶葉不會漂在水面上;不需要單獨處理茶渣……
蔡明吏覺得這真是一個絕妙透頂的高招!
夢想成真:
“方便茶”橫空出世
2004年4月,蔡明吏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方便茶”的“研究”中。他想先考察一下普通紙杯的生產過程。一個在紙杯廠打工的親戚告訴蔡明吏,紙杯的生產非常簡單,而生產紙杯的設備有現成的生產廠家,很多機械廠或電器廠也能生產。
幾天后,蔡明吏打聽到杭州一家機電公司生產紙杯設備。該廠廠長告訴他,他們生產新設備都是由客戶提供圖紙,所以他必須事先設計好才行。蔡明吏不氣餒,拿著對方提供的一份普通紙杯的生產設備的圖紙,通過在太原理工大學念大學的表弟,聯系了一位電器、電力設計專家。2004年9月,一份“方便茶”生產設備的機械設計加工圖紙送到了蔡明吏的手中。隨即,杭州那家機電廠便按要求生產了一臺生產“方便茶”的小型模具設備,價格不過2000多元。
2004年10月,蔡明吏購進紙杯原料和茶料,將設備投入運行實驗。該模具設備應用高溫熱壓原理,將茶葉壓制在杯子的底部,并罩上一層薄薄的濾布。
蔡明吏先是做了10多只平時最喜歡的茉莉花型的“方便茶”。做出來后,他迫不及待地沖上開水,品嘗自己的“發明成果”。當茶沏好后,茶香慢慢地飄散出來,卻并沒有茶葉漂在水上。他呷了一口,的確是原汁原味的茉莉花茶香。那一刻,他興奮得快跳了起來,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都來分享他的“發明成果”!
然而,當蔡明吏滿懷希望地拿著樣品到商場推銷時,卻被狠狠地澆了一瓢冷水。商家看了他的“方便茶”后,無奈地說:“你的東西好是好,可我們不能幫你代銷,因為你的產品還沒獲得衛生許可證……”從沒有經過商的蔡明吏沒有想到還有這道“關卡”,離開這家商場后,他又抱著僥幸心理找到另外幾家商場打聽,對方也是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他。
蔡明吏當然不忍心自己辛辛苦苦發明出來的成果就這么因為一道“衛生關卡”給否定了!隨后,他到瑞安衛生局咨詢,得到的答復是:得到衛生許可證的前提是要有正規的生產基地,先對生產環境進行認證,然后再對新產品進行衛生標準鑒定。
這讓蔡明吏犯難了:自己眼下根本沒有資金建什么“生產基地”,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發明變成廢品嗎?!他思來想去,覺得惟一的辦法就是能找廠家合作。不過在找廠家合作之前,蔡明吏多了一個心眼:他怕遇到不良廠家,以合作為由,盜用他的發明成果。于是,他到商標局為自己的“方便茶”申請注冊了“隱茶杯”商標!意思是“將茶隱藏在杯里”。
此后,蔡明吏四處尋找合作廠商。2005年春,他終于和瑞安市飛云鎮的正大機械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在該公司生產“隱茶杯”。此后自然也順利地通過了衛生認證。
懶人有懶福:
1分錢的“發明成本”生財200萬
“隱茶杯”終于找到了“婆家”,接下來就看在具體市場運作中如何推廣銷售。蔡明吏知道,打開銷路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廣告宣傳。2005年五一勞動節,蔡明吏將生產出來的“隱茶杯”樣品,作為禮品贈送給一些機關單位。結果,“隱茶杯”方便快捷的特點和不同于傳統紙杯的獨特之處,很快便取得了積極的反應,人們紛紛向他批量定貨。這時候,蔡明吏決定給“隱茶杯”標出一個合理的市場價格。
蔡明吏仔細地對每只“隱茶杯”的成本進行核算:如果按210克重的標準杯計算的話,空杯成本約0.55元;茶葉1克,按中上等品質的茶計算約0.008元;過濾布約0.001元;人工、電費約0.005元。那么,每只“隱茶杯”的成本只比普通紙杯多了0.01元左右!因此,他決定“隱茶杯”的市場價格也只比普通紙杯高0.01元!即對外批價0.12~0.13元,市場零售0.16~0.18元。他堅信自己這1分錢的“發明成本”絕對可以換來難以估量的價值!
果然,在第一批“隱茶杯”定單做完送貨后,緊接著郵政局、農業銀行、工商銀行、賓館、移動通信和中國電信等單位紛紛向蔡明吏團體定制,每天幾乎都能接到五六萬只的定單,日營業額高達七八千元!隨著生產需求量的增加,蔡明吏投產的設備自然相應增加,品種也日漸豐富起來:西湖龍井、信陽毛尖、茉莉花茶、人參烏龍、鐵觀音等各種名茶應有盡有。生產和銷售形成了良性循環!
這時候,蔡明吏思忖著想趁勢再做一些廣告,進一步擴大知名度。可高額的廣告費用卻成了攔路虎。就在他正為此事焦頭爛額時,一個電話一下子解決了他的苦惱。那天他接到一個從重慶打來的電話,對方說:“我是重慶一家旅游公司的負責人,幾天前到太原旅游時,賓館里用的一次性茶杯是你公司生產的,覺得挺好,所以回來便向我們單位的領導建議也使用你們的產品。唉,費了好大工夫才把你的聯系方式弄到啊!”
一語道破天機!如果讓客人在用“隱茶杯”喝茶時,就知道自己的聯系方式,豈不是一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廣告?!蔡明吏立馬想到在紙杯的外壁上印上自己的聯系方式。說做就做!蔡明吏隨即增加了印刷流程,在以后的生產中,將自己公司的標識、地址和電話號碼印在紙杯外壁上。
這一招果然奏效!隨著一批批“廣告杯”的外銷,定單電話開始瘋狂地從全國各地打來。定單量一下子較過去翻了兩三番!這令他興奮不已!
2005年底,由于有大量的定單忙不過來,蔡明吏決定在本市區設置代理商,按批發價向代理商供貨,由他們具體運作市場推廣的方案。為了保證代理商的利益和市場競爭優勢,采取區域保護,在城市設區域獨家代理,同時通過對市場考察,統一市場批發和零售價。很快,便確立了10位代理商。
從蔡明吏的成功經歷,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懶人”,所以,只要是能給人們帶去方便的產品,就必定有市場;而我們在考察市場前景時,也不能單純機械地局限于單個產品的利潤,只要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那么無論多小的利潤同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責編/俞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