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光編譯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夏洛特·烏倫布洛克是一位節目主持人,為了制作《與動物交談》這個專題節目,她與攝制組成員走遍了世界許多地方,以發現野生動物傳遞信息的方法和原因。該專題節目揭示了各種動物互相交流時采用的千差萬別的方式。
大多數動物所使用的交流方法沒有達到人類語言那樣的復雜程度,但是有些動物可以在殘酷的環境里運用非常巧妙的交流方法。
一只鬣蜥的領地覆蓋數平方公里,因而氣味能長時間存留是至關重要的。另一只鬣蜥可能要花好幾天才會偶然碰上這些氣味信號,但是鬣蜥的紫外線識別能力也會幫助它們解決這個問題。鬣蜥的氣味痕跡吸收紫外線,因此這對其他鬣蜥來說,就像游樂場的霓虹燈一樣醒目。通過聞和嘗這些味跡,它們甚至可以確定留下氣味的鬣蜥的身份和性別。
大象也同樣需要在遠距離上保持聯絡。在非洲東部的森林里或大草原上,即使大象相互間的距離超出聽覺范圍,人們也常會發現它們向著同一方向移動。有時可以看到它們在行進途中停在原地不動,上下移動它們的腳。這使一些科學家認為大象腳部有敏感細胞,這種細胞使大象能感知來自地面的低頻震蕩,即可以傳送達16公里之遠的波。
研究人員了解得更多的是大象用來交流的低沉的叫聲。烏倫布洛克發現,這些叫聲處于次聲波頻段,低于人類的聽閥,即使站在大象旁邊,人耳也聽不到。她說:“起初我聽到一點點,但是漸漸地,我的耳朵就開始聽到剛好處于感官邊緣的聲音。只有在這種聲音停止時,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大象的這種低頻叫聲可以傳播達兩公里之遠,在此范圍內,大象可以分辨出100個同伴發出的叫聲之間的差異。這種能力對公象看管母象非常有用,因為一個有代表性的象群會在15至2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游蕩。
大象的聲調低沉,而海豚則用尖叫聲來相互辨認。海豚改變叫聲的方式證明它們非常聰明。烏倫布洛克說:“海豚似乎有驚人的能力來使用與人類一模一樣的智力程序,我們可在茫茫大海中的海豚身上看到那種智力程序。”
一只海豚發出叫聲信號以后,另一只海豚就能模仿這種叫聲予以回應。對一群雄海豚跟蹤研究了3年的科學家發現,它們的叫聲漸漸變得越來越相似,直至3只海豚一起發出單一的叫聲。科學家認為,海豚一直這樣做可能是為了向對手顯示它們是聚在一起的群體,因而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
但是,聲音并不是水中動物進行交流的唯一方式。眾所周知,有些魚類,如鰩魚,會對獵物進行強烈的電擊。但是高靈敏的電極不僅僅被魚類作為攻擊的武器。烏倫布洛克說:“有些魚利用非常微弱的電流進行交流。專家已檢測到這些微弱電流,發現這些電流脈沖的形式有規律地變化。”
南美洲的刀魚和非洲的象鼻魚把用電導航發展為用電交流。例如,夜間活動的刀魚利用體表分布的數以千計的微小感受器感知三維電場,就能夠將周圍的巖石與其他魚類區別開來。
同樣,研究加蓬長頜魚的科學家設法讓雄長頜魚對電腦發出的電信號做出反應。當信號與同類雌魚的信號匹配時,雄魚便產生比平時快10倍的電脈沖,為的是傳達交尾的意愿。
欺騙手法不僅人類會使用,動物也會互相愚弄。以大烏賊為例,它們的觸須周邊帶有透明的薄膜,當它們聚在一起產卵時,大個的雄烏賊體表產生出一系列涌動條紋來保衛雌烏賊。這并非虛張聲勢,因為雄烏賊已準備停當,隨時可用尖嘴去攻擊敵人。小的雄烏賊在正面戰斗中不會有獲勝機會,因此它們將觸須卷起來,讓膚色變淺并呈現斑駁花紋。它們這樣做是要裝扮成大的雄烏賊,從當警衛的大雄烏賊旁邊溜過去,以便與雌烏賊交尾。烏倫布洛克說:“小雄烏賊能夠溜過去似乎是因為它們看上去像大的雄烏賊,但我們不敢說是否其他大雄烏賊在設法關注此事。然而,確實有一些例子可以表明動物會想方設法去欺騙同類的其他成員。”
當然,不是每一種動物都會上當受騙,因此必定存在一種防止受騙的本能。烏倫布洛克接著說:“應當明白,動物的交流方式之所以需要不斷地進化,是因為一旦有欺騙就得有一種抵抗方式,以便讓其他動物不會受騙。”
許多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一些鳥類的叫聲可以證明這一點。烏倫布洛克說:“許多鳥的叫聲采用所處環境的聲音,例如手機響聲。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在影響它們,人類是它們環境聲音的一部分,它們會從人類這里借用一些聲音。”
科學家從生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草原上的一種犬鼠身上觀察到了更復雜的行為。這些小型嚙齒動物住在洞穴里,是狼、鷹、狐貍、獾、貓、狗等許多食肉動物捕食的對象,農民也捕殺它們,因為犬鼠可能攜帶使牛致死的瘟疫病毒。作為一種防御手段,犬鼠進化出了用以對付這些食肉動物的叫聲,而且對每種敵人都有一種特定的報警叫聲。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犬鼠能夠利用特定的叫聲“描述”每一個人的詳細情況,細致到他們的身材高矮、衣服顏色甚至是否帶著槍,這樣有助于通知其他犬鼠發現入侵者,從而減少傷亡。
韓國科學家發現植物抗惡劣環境基因
據韓國媒體近日報道,韓國科學家發現植物有一種基因是針對惡劣環境的,因此找到了能讓植物在干旱及其他極端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方法,這使農民有望種植能耐各種氣候的農作物。
領導研究的浦項科技大學生物學教授黃仁煥說:“該研究對解決由全球氣候變暖和水資源短缺引起的農業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對擬南芥的實驗發現,當周圍環境變惡劣時,擬南芥的AtBGI基因出現變化,生成調節植物生長的激素脫落酸(ABA)。ABA能促進休眠,從而幫助植物抵抗惡劣環境。
研究人員說,在3周實驗中,去除了AtBGl基因的擬南芥缺水而死,而富含AtBGl基因的其他擬南芥即便在缺水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長。
日本計算機預報未來30年天氣
陳 霞
日本一名官員表示,日本正在計劃進行超長期的天氣預報,利用超級計算機對未來30年里將發生的包括臺風、暴風、大風雪、干旱以及其他惡劣天氣進行預測。
這個計劃將于明年啟動,由一臺名為“地球模擬”、運算速度曾經是世界上最快的電腦擔負起這項預測任務。這個項目也是日本文部科學省為繪制未來300年全球變暖趨勢圖而進行的研究的一部分。計算結果將有助于預測出臺風的移動路線,并且預測出哪些地區將會遭到大雨、暴風雪、巨浪、大風、熱浪以及威脅農作物生長的干旱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