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地球上,任何生命的過程都只有一次,無論你是人,還是貓。人的生命掌握在誰手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回答。但是,除卻人以外的生命,似乎都捏在了人的手中。
2006年的初春,媒體曾披露了網絡美女虐殺小動物的報道,這是一個任何人看了都會心驚肉跳的網絡畫面:一個年輕女子微笑著用高跟鞋插入小貓、小兔子等小動物的嘴巴和眼睛里,將它們殘忍殺戮。3月,《華夏時報》又深度報道了北京豐臺梅園小區一只名叫胖胖的流浪波斯貓被人兩次燒傷,慘不忍睹。北京市保護小動物協會的志愿者們有個不完全的統計:從2005年開始,嚴重的虐殺小動物事件每個月都有發生,有的貓被剪了尾巴、爪子,有的被挖掉雙眼,有的被燒死、砍死。據調查顯示,僅北京一地的被棄貓就有50萬只,而每年得到各種小動物保護組織救助的也就不過800只。剩下的流浪貓平均壽命只有兩年,且大部分都死于人為非命。這些觸目驚心的殺戮事件讓媒體有了新聞頭條,但是,我們是否從中深刻反思?

假如我們珍視生命;假如我們不踐踏生命;假如我們的仁愛教育更多一點點,生物的生存空間里本應有更多美好的景象。
其實,作為生物鏈中的一環,人本不該去操縱別的生命,僅為生存所需,獵取也無可厚非;但是,太多的殺戮并非如此,那些玩于掌間的生命多是做了發泄怨怒的替代品,這恐怕是地球上除了人類任何動物都沒有的殘酷。
從前年清華大學的大學生虐熊事件,到去年的復旦大學研究生虐貓,到今年的網絡美女殺戮和最近的8歲男童燙死貓的事件,我們的孩子們怎么了?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仁愛傳統哪里去了?
事實證明,如今的仁愛教育可怕地存在著空缺,而我們力圖創造的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又是多么強烈地呼喚仁愛教育。因為沒有仁愛的社會,不可能和諧和睦;沒有仁愛的家庭,將充滿仇恨和虐殺。
我們不可能讓這個社會的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價值觀,但是,我們至少要心存仁愛,遵守仁愛的底線。那就是:你可以不喜歡小動物,也可以不幫助小動物,但是,你至少不能去傷害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