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信息化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且發展很不平衡的中國來說,ERP已經成為國家命題。
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突破了傳統車間-企業-社會-國家的界限,全球經濟一體化及信息網絡化,促使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圍繞全球產業鏈突破國界流動,形成全球制造的大格局。
“集成與協同”是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主旋律。從集成和協同的空間跨度來講,企業信息化技術從支持部門內的業務到企業內部門間的業務從時間跨度來講,從專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到跨越整個產品的制造過程,進而延伸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從技術發展的重點來講,從過去大部分信息系統支持信息共享,發展到企業業務的協同,再到企業知識的積淀;另外,從技術支撐來講,過去比較注重單個的項目,而現在發展到企業部門之間的集成,再發展到企業間的能力平臺,對整個框架進行支撐。
不同的協同深度不一樣。大型制造企業通過集成平臺進行全面業務集成。在設計、制造、管理手段數字化的基礎上,向過程集成化、工作協同化方向發展,以實現全面業務集成、流程優化和資源整合,提高快速響應能力。而中小型企業通過服務平臺進行區域集成與協同。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向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方向發展,越來越倚重于社會專業資源配置和供給。同時,公共服務也逐漸由提供信息、資源服務向提供專業技術服務轉變。如在服裝制造行業,法國巴黎、香港的服裝生產力中心、國內杭州愛科電腦技術有限公司等都建立了面向區域的服裝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提升了區域內中小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
我國存在著大量的專業聚集經濟區、塊狀經濟區和帶狀經濟區,形成了典型的區域中小型企業群,可以通過服務平臺來實現企業群的集成與協同。比如,東北裝備制造業、關中高技術產業帶帶、江浙中小企業群、重慶汽車摩托車產業群和福建中小企業群等。
我國有數百萬家制造企業,大部分信息化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很不平衡。企業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具體需求千差萬別。針對現有情況,“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了企業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對策,即大型制造集團企業發展重點是PLM/SCM/EAI等企業間集成協同平臺,以提高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使其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大中型骨干制造企業的發展重點是PDM/MES/ERP/平臺互操作等企業業務集成平臺,提高企業數字化設計、制造和管理的應用集成水平。而中小型企業發展重點是ASP/Portal等服務平臺,來提高中小型企業快速響應能力。
制造業信息化的格局對ERP的應用提出了新的需求。大型集團企業內部管理向企業價值鏈的兩端發展,通過ERP/CRM/SCM的集成,構建以ERP為核心的協同管理平臺,突破企業內部資源界限,實現企業內外資源的統一管理和有效配置,提高企業的快速市場響應能力,提升整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中型骨干制造企業圍繞企業業務流程,構建數字化設計、制造和管理平臺;通過PDM/MES/ERP的集成,實現設計,制造,管理的過程集成,保證業務信息數據的準確.完整和及時,提高企業的專業化和核心競爭能力。此外,現代企業環境的變化,對中小型企業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要求ERP向模塊化、組件化。可重構、可擴展、可定制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