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不得不愛》歌曲分析
松子/文
《不得不愛》一首在2005年的流行樂壇里紅透了半邊天的作品,當今的少男少女們更是寵愛有佳的一首Hip-Hop元素為主的流行歌曲,在KVT的點唱率也是非常的高。潘瑋柏正是借著這張名叫《高手》的專輯人氣繼續飚升著。筆者的首次接觸是在2005年,具體地點不記得了,反正不是在家里因為聽的不全。當時的第一感覺除了很濃的Hip-Hop元素外還有新穎好聽的旋律和漂亮的編曲,歌曲編配并不煩瑣但卻是恰到好處,可見編曲者的功底。由于Hip-Hop音樂本身個性十足再加上歌曲的特點突出,所以很容易的把它和其它的歌曲區別開來,讓人很快的記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的旋律來解析這首《不得不愛》。
打開音樂,讓人吃驚的是進唱前的前奏會是一段十幾秒的古典吉它,在漫長的十幾秒的等待以后才開始進鼓,我想這是編曲者刻意埋下的伏筆吧,要得就是那種另類的效果,這也是Hip-Hop音樂的特色之一,感覺的確不錯,只是會不會長了點,也許少幾秒會效果更好些,要的只是古典吉它的效果嘛,多彈個幾小節和少彈個幾小節我想沒人會太在意(在彈得依然是古典的情況下),如果想反復多聽兩遍這歌,那么前面的這一小段會有點讓人不太耐煩。進鼓以后才是真正唱前的鋪墊,在情緒化的吉它分解里加上時尚的電子鼓節奏,很有創意的組合,在當今的華語流行樂壇里我接觸到的運用這種手法的第一個人是周杰倫,確實是很體現出現在年青人在標榜個性的同時流露出來的那么一點小小憂郁。這里值得一提的還有吉它的分解,這是一首降A調的小調歌曲,它不協和的和弦進行和分解時多處的弦和外音給整首歌增色不少。
在四小節的鋪墊以后歌曲類型的定位完全呈成出來。一進唱就是一種迎面而來的感覺讓人一下子提起了興趣,小女生的聲音細細小小,微弱而率性的唱腔一如時下中學生的早戀情懷,在女生的第二段演唱時加入BASS,這里BASS的走向也非常簡單,主要是拉出層次和豐富整體。這一段的女聲是整首歌比較出彩的地方而且貫穿全曲,很好的創意。女聲完后便是潘瑋柏對唱,感覺他一向肆意的唱腔這次難得小心意意的把聲音捏小來融合全曲,和著弱弱的女聲聽起來真的感覺像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在談一場認真純美的愛情。我想知所以這首歌會得到很多人的青睞除了有好聽的旋律和時尚創意的編曲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歌曲的意境‘年少的純真’
逐漸進入歌曲的高潮男女合唱的部份,非常好聽而且諧和,混音師在這里功不可莫。聽到這里筆者不禁的要想,如果哪一天有了銀子也要找個牛x的混音師來幫我做做后期,也許是說出了很多現在做音樂朋友的心聲吧,哈哈。言歸正轉,高潮過后的女聲反復又是迎面而來的感覺,既起了首尾呼應的效果又順理成章的繼續著,在這一次的反復中多加上了女聲的合聲來豐富,間奏是男聲的一段說唱充滿著時尚的氣息,迎合了現在的流行趨勢。間奏過后和前面基本相似只是最后還加上了一段副歌使得歌曲更有層次感,然后由女聲和吉典吉它分解結束,形成首尾呼應。整首歌的配器雖然簡單明了,但在編曲的節奏和音色的運用上卻是很到位,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上創作的新穎獨特。
最后筆者呼吁大家聽歌多多感受歌曲的表現意境,因為感覺這東西是銀子買不來的,就這首歌而言很純真,歌中的男孩女孩沒有什么所謂的愛情經驗,有的只是一份單純,在他們眼里沒有什么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天天都需要人愛”的女孩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在心里,男孩卻惶恐不安的猜著,生怕一個不小心惹得心愛的女孩不開心。。。。

《不得不愛》MIDI分析
王麗君/文
《不得不愛》讓我不得不愛,為什么這么說呢?在這期里我們的流行歌曲分析的主題是《不得不愛》,不約而同的走到這個話題。其實早以前就熟耳多聞了。可以這么說,在沒分析它之前,我已聽過好幾百遍《不得不愛》。或許我的記憶力差了些,總是記不住歌詞具體唱得什么,可是熟悉的旋律和弦子可人的聲線以及潘瑋柏親切的“問候”,時時回想在耳邊。或許我說不得不愛的原因不是因為唱的如何感人,但曲子的確好聽。不管我們是用LOOPS,還是BEAT去形容它如何好聽。但就是聽著舒服,越聽越愛。
起初,左右聲道分別以一種吉他旋律形式步入歌曲的前奏。偏左一支吉他旋律低音區演奏,偏右一支吉他旋律明亮而更多注入了深情。咋一聽,似乎還帶有絲絲類似西班牙的異國風情。漸弱下來之后,以吉他作為LOOPS的強烈BEAT隨即而來。即是前奏的尾處,又是歌曲的開端A1。這種手法常用在RB歌曲里。往往國外的好聽的RB歌曲制作的成功之處就是BEAT聽著就舒服。低音控制的節拍讓零散的音符顯的很規則起來,鼓點聽著舒服,左右聲相變換的沙錘讓鼓點靈活有動感。這里的鼓用的就是通常HIPHOP常用的拍子,速度比較慢些,但是輕重有序,鼓點很鮮明。女聲的伴唱讓歌曲多了抒情柔美。
A1部分轉到B1時之間沒有空隙,但銜接還是較自然,不知不覺把女聲自然轉入男聲。雖然樂曲在編曲上變化不大,LOOPS的感覺一直回蕩在耳邊,但是在女聲部分與男聲部分主旋律已經改變了。之后一句BABY的歌詞,雖說算不上是樂曲的明顯分割點,但也是從句尾搶了一處很小的呼吸點才轉入男女聲合唱的C1。總體來說,歌曲從頭至尾似乎少了間奏部分,可這樣以來突出了說唱里詞多感覺,為了讓歌手演唱時不至于太累,曲速上緩慢優美。
因此緊接著之后到了A1的反復,在A1尾處,為了讓B2的男聲RAP接入自然,男女聲在A1尾數聲部交叉淡出,因此由女聲轉到了男聲的RAP聽上去很連續。而且RAP之中也有女主唱的伴唱,這樣以來與C1處的合唱比較協調。反復到B2、C1、A1處變化不大,但到了D,這里實際上是樂曲的復歌升華。段落之間在這首歌的銜接表現都是交叉式銜接法。之后又反復一次A1,來到尾聲部分,在這是以吉他為主,依舊兩把吉他,以及女聲結束本曲。
歌曲調式:bA小調 Tempo=80
曲式結構:ABCABCADA
結構總框架:前奏-A1-B1-C1-A1-B2-C1-A1-D-A1-尾奏
音樂風格:HIPHOPRAP
編曲特色:吉他、BASS、鼓、等樂器為主的LOOPS手法的說唱樂曲,總體曲子旋律優美、段落連續、在歌曲后部復歌時使歌曲達到升華,不至于讓我們一直聽LOOPS感到厭倦,這是一首拍速比較慢的說唱樂。

《不得不愛》縮混分析
謝露紗/文
其實與韓文版的這首歌比,我可能更中意韓文版.可能這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眼光,就像是前幾期曾寫過的《神話》,在眾人都選擇孫楠版的情勢下我義不容辭地擔當了電影原聲的擁護者.有人跟我說,原版的《神話》,金喜善羞澀地躲在后面,出不來,成龍的聲音也干得發澀,而孫楠跟韓紅卻大大方方,毫不矯情,整首歌聽下來會比較大氣.當然這是個很好的解釋,對于一首流行歌的慣用伎倆而言.(但我從頭簾到腳跟都是站在電影原聲的角度在審視《神話》.=這也有點類似于潘瑋柏版本的《不得不愛》.而韓文版的人聲則是盡量與樂器持平,不敢"越俎代庖".但就我而言,后者更舒服,也更趨近于我對R&B的理解.說得更形象一點,我第一次聽潘版的《不得不愛》時,使我想起八寶飯__中間拱成一個堆而周圈卻均勻地坍塌下去.也就是人聲過分地膨脹了,甚至搶了鼓點的風頭,而把邊樂器又都是打擊樂,過于單薄.但實質上平時的說唱音樂更多地是呈中心向下凹的幾何狀.鼓固然是會很重,但人聲應該是比較輕巧的.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感慨兩句我們對舶來品的借鑒尺度問題.魯迅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不贊同"糟粕"說,但我很珍視"創新".所以看到這首歌照本宣科的配器法就有些不自在,更何況縮混也那般毫無進取__把沙棰放兩邊,映襯著男聲伴唱,擠對著兩個箱子.這種處理,作為R&B我難于理解,但如果視作通常意義上的流行樂則足以聊以自慰了.至少你可以把這種超負荷的人聲加過于強調清晰度的吐詞當作潘瑋柏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既然說到了把邊的沙棰跟和聲,就想補充一個很基本的聲場問題.這是前兩天一個同學問我的.她不太理解為什么有時能明顯感到某件樂器在聲場的一個位置上,而有時則感到揚聲器(或耳機)兩邊都有.固然作為我們學這個專業的會認為這個問題很基礎,但它對于廣大非專業的音樂愛好者來說興許并不陌生.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深究下去.其實這就是作為雙聲道立體聲最有開創意義的一點__通過兩揚聲器的相關性來獲得某件樂器或人聲的聲場定位.也就是說,對于一個音源,雖然兩邊都在發聲,但是響度時間不一位置不一.最開始佐證這一點的是德波埃.他的雙揚聲器實驗為現行的雙聲道立體聲系統奠定了基礎:其一,兩揚聲器所發聲音到達聽身人既無聲級差又無時間差時,聽音人只能感到在兩揚聲器連線中央有一虛聲源的存在而并不感覺兩邊在發聲;其二,如果使其中一個揚聲器的聲級增大,則會感到聲象向聲級較大這邊偏移(偏移量與聲級差存在一個關系.而現在,德國有名的錄音師Sengpiel先生則自己通過實驗跟計算得出了這些具體的數據.);其三,當一邊聲音有滯后時,聽聲人會感到聲象向未延時的一邊偏移,同樣偏移量與兩者的時間差也有一個比例(而上述聲象位于未延時方的效應稱為優先效應,是哈斯發現的.他同時也界定了在聲象完全固定在一方之后而繼續增大時間差的結果);最后,當聲級差與時間差同時存在的時候,會使聲象的偏移更加增大或減小,適當的選取兩者可以使他們的作用彼此抵消.綜上所述,我們雖然只聽到一個點在發聲其實聲音是來自兩邊的;而類似于這首歌聽到同樣的男聲伴唱或其他樂器時,其實是鋪了兩軌,分別定位到兩邊.我們平時在縮混時使用的聲像電位器pan其實也是根據聲極差的原理來進行聲像分配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通常被pan至九點跟三點的樣子其實就近似于定位在一個揚聲器上了.所以我們不能在制作歌曲時以硬件作為指標來縮混,而是主要靠聽.這很重要.
另外要說明一個現象,在這首歌當中弦子的聲音明顯體積要大過潘瑋柏,但是在聲場上的位置卻比其靠后.這在很多人看來興許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在處理聲場位置或體積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增益,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在推起推子的同時會把人聲推前并且體積放大.其實是忽略了前期拾音時遠近對體積造成的影響,當然還有后期縮混時混響所包含的房間信息.也就是說,錄音師先給了弦子一個較近的拾音距離來獲得比較大的體積,然后再通過混響來拉遠它在聲場中的位置.其中,混響中的早期反射聲是決定房間大小的致命因素;二次反射聲則決定它的聲場位置.但是在很多人工混響器以及軟件里可能并沒有二次反射的設置,而是說選擇了一種預置效果就選定了它的一系列參數.所以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過聽覺來辨別.當然,上文給我們的另一個提示是前期錄音應與后期縮混結合起來考慮.因為締造一個優秀的錄音作品意味著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環節.如果前期留下了一堆碎木屑你很難把他改造成高樓大廈.所以在前期選擇拾音位置時要有全局意識,明白它對后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