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現狀
計算機音樂的表現力問題一直是計算機音樂學科中爭論的焦點。不可否認,早期的計算機音樂由于軟、硬件技術的限制以及音樂創作、制作主體技術手段的單一或者音樂素養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導致部分計算機音樂作品生硬、呆板,讓聽眾很難接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多元文化融合與發展的今天,多方位的大眾傳媒形式對人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達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廣度。在它的引導下,人們對音樂表現力的理解逐漸形成了全新的思維定式,在聽覺審美判斷和聽覺習慣方面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計算機音樂制作手段對于全面開發其音樂表現力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途徑和空間。因此,計算機音樂可以通過利用傳統的模擬、利用采樣以及演奏型電子樂器、利用效果器營造虛擬現實空間和創造非現實空間、利用各種調制手段來創造變化無窮的聲音、利用綜合手段來融合實時演奏和預制等等,使計算機音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成為現實。
音樂表現力是什么?計算機音樂的音樂表現力是如何發展的?它對于現代音樂產生與發展起到了何種影響?在本文我們將要討論的是計算機音樂表現力的概念、歷史發展以及與當代音樂審美意識的相互影響。
1.關于音樂表現力的問題
音樂表現力作為音樂的一項重要屬性,它是音樂本體發展的源推動力。可以說,音樂的整個發展史就是圍繞著如何提高音樂的表現力而展開的。從根本上看,其他的藝術門類,如繪畫、舞蹈、文學等等,它們的發展史也離不開如何提高表現力這一根本性問題。對藝術表現力的追求根源于人們對于完美事物的本能性欲求,而正是這種欲求推動了人類文明史的不斷向前邁進。
1.1決定音樂表現力的因素
我們前面說到,音樂本體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不同程度的決定著音樂表現力的強弱,因此,決定音樂表現力的因素可以說涵蓋了音樂的所有要素。
在這里我們把所有的音樂作品分為兩大范疇來說,第一種是樂音性音樂,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功能性最為突出的一類音樂,它們的特點是有明確的音高和調性,利用傳統審美趨向認可的各類要素組合而成,其中包括了20世紀以前的傳統音樂、20世紀以后以傳統方式創作的音樂作品以及當代社會大量存在的通俗音樂和流行音樂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樂音以各種方式組合,不同的組合方式,例如旋律、調性、和聲、節奏以及演奏方式等各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音響效果,聽者在其審美構成中所包含的大多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要素,并且采用傳統組織原則進行編寫。而另一種我們在這里稱之為非樂音性音樂,它們的突出特性是結構松散,無明確的音高和調性(甚至無音高),節奏排列方式多變,樂器或音色的演奏采用非常規方式來取得突破。在這些作品中,音樂的構成要素及其使用方式被極大的拓展,聽者在其審美構成中除傳統意義上的音樂要素之外,還融入了更多具有創新意義和革命性意義的全新要素。相同的是以上兩種音樂作品最終都是通過整體音響效果使聽者產生不同形態的聯想和感悟,從而體驗作曲家和演奏演唱者通過音樂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體驗。而這種審美方式正是音樂與其他藝術的最大區別。文學能夠具體的描寫事物的情節,用抽象的文字來表達思想;美術能對客觀的事物進行逼真的再現,因此,欣賞者在體驗文學和美術作品時能夠獲得較為明確的認識。而對于音樂來說,它不能給人們提供概念上的實在客體,它善于渲染氣氛和表達人的情感,它的欣賞和體驗的過程是建立在音響使聽眾產生的聯想的基礎之上的。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也有很精微的觀察和思考,很富于啟發性,他指出,“音樂是一種充滿了運動的、不穩定的聲音形式,具有無形的、抽象的性質:而人的內心生活或者情感體驗,也正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完全的主體性的東西。音樂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之處,正在于音樂的聲音形式同人的內心生活的形式之間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 關系。”也正是由于這一點,相比較其他藝術而言,音樂更能表現細致的情感變化,它能夠“直接滲透到一切心靈活動的內在發源地”,因此也更善于捕捉細膩和敏銳心理表現。
①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示的,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展示的,這種變化包含著音樂的各種要素的體現。而這些要素的運用與組合是否得當,直接決定著整體音樂的表現力。因此,音樂中各要素的任何細微的差別都可能直接關系到整體音響的表現力,這是由音樂本身細膩和敏感的特性決定的。
1.1.1符合傳統音響組織原則的因素
這里要說的到的諸多因素是指傳統作曲方式所涉及的音響組織原則,即和聲、復調、曲式結構、配器法等等。在20世紀以前,這些傳統作曲因素自身的發展是推動音樂發展的主要動力,作曲家主要通過在這些因素上的創新和探索來使音樂的表現力更符合自身創作的需要。比較任意兩首古典時期和后期浪漫派的作品不難看出,后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在和聲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復調寫作方式的自由性和多重性、曲式結構的松散性和非對稱性、配器方式的創新性和大膽程度等各方面都較前者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但就其實質來看,無論是樂器制作和演奏技法的改進、配器形式的嘗試與創新以及織體個性化復雜化的演變,這些發展并不具備革命性意義,而只是局限于統一的框架規則內進行調整,因此這段時期習慣上被稱為共同寫作時期。這一時期內各種音樂要素個體水平的共同提高構成了音樂整體的發展,以音樂工具—樂器的發展來看,樂器史上每一件新樂器的誕生都對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樂器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演奏技巧的豐富,更大的意義在于①每一種新樂器的出現以及它與原有樂器構建形成的新的組合方式總或多或少地為同時代的音樂創作提供了新的創作素材,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創作技法,拓展了音樂審美的空間,提高了音樂整體的表現力水準。
1.1.2非傳統音響組織原則的因素
這些因素指的是20世紀以后出現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新音響組織方式,這中間包括傳統樂器的非常規演奏,通過電子方式產生的全新音色以及音樂音響編輯的全新方式等等。也正是基于人們對新音色和新手段的不斷追求探索,同時輔以科技的不斷發展所給予的技術支持,電子手段和計算機手段才越來越多的進入到當代音樂創作的主流中來。關于這些要素的具體實例我們在談到計算機音樂發展歷史的部分會作詳細說明,在這里就不作重復了。
1.2計算機音樂發展史的實質是計算機音樂表現力發展的歷史
在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的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因素必然是如何提高該藝術門類的
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所有一切要素的改進與提高都是圍繞這一目的而展開的。計算機音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一個分支,其歷史發展同樣遵循這一普遍性規律,因此,計算機音樂發展的歷史實質上就是其表現力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
1.2.1計算機音樂產生之前的音樂發展概況
20世紀初期,隨著微分音音樂、噪音音樂和偶然音樂的出現,傳統概念的音響審美取向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哈巴、帕奇、魯索洛、瓦雷茲、約翰#8226;凱奇等一批勇士們的大膽創新,將音樂所涵蓋的范疇大大地拓展了。盡管其中的很多作品具有高度的實驗性和探索性,但它們對后世音樂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始創性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盡管在創作手法上開創了全新的領域,但從音響素材來看,大多還是局限于使用原始的聲音采樣和傳統樂器本身進行非傳統方式的演奏以獲得,因此在音響材料的豐富性方面有所限制。如微分音樂代表人物捷克作曲家哈巴以四分之一音體系寫作的代表作品歌劇《母親》,采用了德國的樂器公司特制的可以產生四分之一音的鋼琴、風琴、小號和單簧管等,但這些樂器只是在律制上有所突破,它們所發出的音響與正常的鋼琴、小號在音色上沒有區別;再如噪音音樂代表人物意大利的魯索洛以自己發明的噪音發聲器寫作的《汽車與飛機的集會》,其中運用的素材都是噪音發聲器發出的原始音響,其音響的豐富性直接決定于噪音發聲器的發聲可能性。在這期間,發掘傳統樂器的非常規音色的作品逐漸增多,特別是到20世紀后半期更是成為一種時尚,如演奏弦樂器時用弓敲擊琴弦和琴箱,用手指在鋼琴琴箱內撥弦演奏等等。這些嘗試與創新究其根源在于音樂家們對于原有音樂元素提供的音響和表現力的可能性的不滿足,從而試圖尋找新的方式進一步拓展音樂的表現力,從而達到作品能夠準確表達個人意愿的目的。
“對傳統樂器非常規音色的探索從20世紀以來從未停止過,但這種行為本身終歸會有窮盡。”直至20世紀中葉,在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帶動下,音樂家們逐漸意識到電子技術對音樂發展的意義,從而把新的編曲方式和新音色的發掘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