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CP的春天來了。VC救苦救難的鈔票猶如袁隆平手下的“超級稻種”,大把大把撒在了內地音樂圈已然貧瘠的土地上。多種渠道的資金紛紛落入音樂市場,短短時間里竟有將近5個億的人民幣砸下,在這個只擅長制造緋聞垃圾,而非音樂的地界,掀起了一場“集體補血補鐵”的熱潮。
“天上掉餡餅”也好,“口服液,藍瓶的”也好,有一個真理相信音樂圈的人們再暈也不會忘記,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何況還是化裝成美元的“午餐”。
事實很明確,這“5個億工程”款絕非拿來讓內地音樂圈那些本來就習慣“不靠譜”,善于“玩概念”的音樂人們揮霍的;同樣也不是來用于包裝歌星,出個單曲、CD之類。照內地現在的標準,5個億即便是包裝最當紅的歌星,少說也會平地生出千八百個。那么單曲、CD呢?恐怕連我們所用的杯墊都會拿CD來充了。投資商不是低智商,因為這年頭連智障者都知道CD死了。
當然這些錢也不是投向音樂人,要他們白白胖胖,專事弄曲的。誰都知道內地音樂市場的年產量數以千計,再加上網絡音樂票友的生產,無論如何也在萬上。但身價攀上7、8位數的卻不過幾首而已。所以VC們的嘴只是咬到了無線音樂的蛋糕,金錢的眼睛只是相中了唱片公司手里的音樂版權而已,與傳統音樂業還有相當的隔膜。
在無線音樂場里,總聽到“內容為王”,“內容為王”的頌經聲,仿佛CP們翻身道情的日子已經提前到來了。而事實并非如此。好日子有了嗎?有了,卻不見得人人好過。
一、 CP與運營商
在無線增值領域,運營商扮演著類似上帝的角色。雖然它的雷霆電閃一般會打在SP身上,對CP并不直接“下手”。但它的一個噴嚏或許就會令CP們傷風感冒。
在無線音樂中,經典音樂的確具有強大的市場價值,但音樂本身卻是個不斷更新的過程。無線音樂的受眾畢竟不是那種傳統的擁躉或新時代的“玉米”、“涼粉”之流。以彩鈴為例,更多用戶的需求只是出于時尚與好奇之故。調查顯示,彩鈴用戶的更換頻率主要集中在1周至1個月之間,占全部用戶的58.9%。這既為CP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但也使運營商的目光被牢牢吸引過來。
中國移動啟動了規模浩大的“原創彩鈴大賽”,以求將原創音樂創作人才及作品盡收囊中,為自身做充足的內容儲備。而且據說2006這項賽事還將繼續。雖然中國移動出面表態:目前不會介入內容方面的運營,而是繼續與CP、SP實現合作共贏。但圈內人顧慮“運營商會在無線音樂內容的爭奪中獲利”顯然也非空穴來風。
與中國移動強調內容策略相應的是中國聯通的產業鏈同盟策略。2005年,中國聯通最受矚目的便是選擇與大CP的合作,如以旗下廣東聯通分公司之名宣布成立“聯通原創戰略聯盟”,并與國內最大的CP北京龍樂公司簽定全面合作協議,實現了運營商與CP首次跨越性對接。
在運營商眼里,渠道、平臺固然重要,但畢竟容易把控,從戰略角度看,內容才是必爭之地。其理由一是可以通過向內容領域的擴張,獲取主營業務之外的更大收入;二是有利于增加與其他合作者的談判籌碼;三是可以借此積累豐厚的內容制作與經營經驗,以拓展至其他業務。
當然運營商能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產業鏈的內容環節中來,主要決定于成本、收益及對未來的計劃。如果不能滿足這三個條件,合作聯盟則是更佳的選擇。但所謂聯盟,運營商也只會相中那些位置靠前,“存貨豐富”并有發展的CP,因為只有它們才具有吸引運營商青睞的基本條件。“上帝關愛每一個生靈”只是理想,“上帝保佑吃飽喝足的人們”才是真的。
二、 CP與SP
相對財大氣粗的SP,CP始終很不正常地處于一個相對弱勢的位置。所謂“內容為王”基本上屬于美好的愿望,因為“渠道為王”還是現實。
在CP與SP的關系中,打與合貫穿始終。《三國》開篇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CP與SP也是一樣。在生意場上,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
2005年,在利益的驅動下,無線音樂圈仿佛戰場,大小CP一齊向著違規侵權的SP開火,維權成了主題。
雖然無線音樂已是監管最為嚴謹、透明度最高的領域,運營商對行業的控制也是謹慎嚴格。但在一些SP的具體經營過程中,仍難免存在黑洞暗箱,違規操作之處。一些SP,尤其是個別大的SP,在運營商與CP之間并未起到他們應該起到的作用。違約、賴帳、服務惡劣等等現象時常存在。此外,結算周期過長,結算數據失準也是矛盾的癥結之一。而在這方面,CP始終成為受損的一方。或由于成本太高,只得自咽碎牙;或由于不知水深,難以自衛。即便是打贏了官司,CP的天空也不見得明媚起來。音樂人侯強就是例子,它向某SP“索賠88萬,最后只判了9萬7,刨去訴訟費、律師費等開銷,拿到手只有三四萬元,這還不算時間、精力上的投入。”侯強如是說。
自然打的之外更有合。一方面是SP收購CP,如華友世紀對飛樂唱片,無限藝能對京文唱片等;一方面是CP涉足SP領域,如滾石唱片、北京龍樂等。CP與SP的合作越來越多,內容資源越來越顯得重要。
其實CP與SP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榮相毀的關系。但由于兩者所處的地位不同,各自的立場、觀點與期許也會有所不同。但合作需要一個基礎,就是雙方對游戲規則的認同與遵守。
由于運營商對無線增值市場的整治與政策調整作用日益明顯,SP的日子先就有了憂慮,尤其是那些違規者。SP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日子不復存在了,但一向“作威作福”的SP們并不會很快適應,它們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將困難與危機轉嫁給相對弱勢的CP。
A8音樂集團CEO劉曉松在分析音樂行業困境時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場常規的盜版;二是互聯網的免費下載;三是有很多唱片發行商、SP們拿到了授權,但是不與唱片公司或CP結賬,直接造成了本土原創音樂的投資竟有95%無法回收。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驚人數字的具體來源,但據最早進入無線增值領域的北京龍樂公司CEO李凡介紹:這個數字基本上還是可信的。目前除了經營模式、監控手段、法務保證比較健全的北京龍樂等幾家公司之外,其他CP大多只能拿到保底。由此看來,CP們的日子還需要熬著。
三、CP與CP
CP與CP間的合作實屬鳳毛麟角,競爭卻像風吹葉動一樣自然而普遍。“同行是冤家”是句老話,而CP之間的競爭也不過就是以往唱片公司之間競爭的翻版,并無新奇之處。長期處于低端技術與經營模式的唱片業使它們難以脫胎換骨,追隨上無線增值行業的腳步。
目前,大多CP都處于游兵散甬的狀態,各自為戰,夾縫求生的狀況使它們很難做大做強,做到能與SP分庭抗禮,據理力爭的地位。一些小的CP憑借一己之力,四處求神又四處碰壁,使自身利益難以保障。一些大的CP則往往尋求與渠道商、網絡公司的合作,打造華而不實的所謂銷售平臺或模式。
相比之下,北京龍樂公司則進行著將CP們聯合起來的嘗試。作為一家資深版權代理公司,龍樂所采取的是介入式經營方式,即“CP+SP”模式,其顯著特點就是可以使一切合作經營變得規范、透明起來,使參與合作的每一方都進入一種公平有序的軌道,從而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實現。比如它們代表眾多CP及版權人的利益,對最大SP之一的空中網提起訴訟就是這一嘗試的具體體現,從根本上避免了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及手段的CP成為SP黑洞的犧牲品。
所以結論并不是悲觀的——CP們的好日子只有通過共同合作與努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