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一位遭遇車禍的22歲男子被送進了監護室,此時他生命垂危,幾乎不能說話。然而,在長達3個小時的時間里,醫院不允許家人進入病房看望這個隨時會告別人生的親人,隨后,也只允許一位親人每隔兩小時進去看望5分鐘。在漫長的等待中,沮喪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直到護士通知她們病人已身亡時才驚醒過來。由于痛惜沒能在最后時刻與親人見上一面,家屬更加悲痛……
這還算不上殘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一是過度治療。美國老年學會認為,“有太多的死亡遭遇了沒有必要的救治和住院治療,死亡的過程在痛苦和受難中拖延的很長很長”,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但另一個極端卻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受到的痛苦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解脫。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幾周、幾天、幾小時里到底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身體出現了什么變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親人該做什么?
臨終期一般為10至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由于臨終病人的肉體和精神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引起家屬的慌亂和害怕,以致出現一些行之無效的做法。所以,我們對臨終病人的表現應該有所了解。
臨終病人常處于脫水狀態,吞咽困難,循環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如果給他們加蓋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無法忍受。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
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方法。當吞咽困難的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想反,脫水和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快感。而且,此時給病人喂水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導致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地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離去。
只有在下列情況下需要輸液:一些定時使用麻醉劑的病人如果腎功能衰竭,導致這類藥物排出受到影響,藥物的毒性作用會導致精神錯亂、肌肉痙攣,這時輸液有助于藥物排出。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甚至是在死前3個月,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松馳,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哮吼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并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該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得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聽覺是最后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后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當生命無法挽回,有些家屬會轉而責怪醫生。然而,多數醫生對病人的死亡有歉疚和無奈的心理,家屬應予以理解;理性的醫生也應該盡可能多地照看家屬,表示同情。
選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