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忠
2005年的7月,一個不想被母親永遠幽禁在“鴿子籠”中的女孩兒從門縫塞出一封求助信。兩個月后,被解救的女孩來到了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從這一天開始,女孩姜巍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15年來,母女倆和外界聯系的只有一扇小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面的世界那么熱鬧,可這一切都似乎與她們無關。她們的天地就像屋檐下的“鴿子籠”那么狹小,她們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透過一扇小窗來看外面的世界。
母親姜濱藍有一個外號叫博士,從經理到工人,認識的人都這么叫。被母親幽禁的女孩兒叫姜巍。母女倆居住在哈爾濱建筑材料加工廠家屬院的一幢老式樓房里。
與姜巍母女合廚多年的鄰居陳貴說:“姜濱藍因病已經好多年不上班了,在家待著,這個人特別怪,誰也不答理,也不讓人進她的屋子。”“當時她的丈夫還回來,但沒幾天就讓她給攆走了。她的親屬來送退休金,她也不讓進,在門口拿了錢就讓他們走。”
“姜濱藍懷孕前,我就認識她,那時她在單位很傲氣,不愛說話。生完孩子后她就住到了這兒。”同樓的一位鄰居說。
人們已記不得姜濱藍是從何時起就不出門了。但是人們常能聽到姜濱藍在房間里罵人,她罵人沒有臟字,只說:“臭流氓!別搶我的孩子,離我們遠點兒!”她買雞蛋蔬菜都是在陽臺上進行,不下樓,她屋里有秤,賣雞蛋的稱完,她都自己稱一遍再給錢,差半兩都蒙不了她。
最近幾年姜濱藍越來越封閉自己。曾有一段時間,一樓的韓女士贏得了姜濱藍的信任,她常常召喚韓女士幫她買食物和水。不知為啥,姜濱藍一直親切地叫韓女士“小張”。這個女人只吃饅頭、燒餅、大蒜和辣椒。一次,韓女士感到她吃的東西太單調沒有營養,就給她買了幾個包子,但卻遭到了拒絕。
時間長了,鄰居們才知道,和這個“與世隔絕”的女人一起住在這“鴿子籠”內的還有她的寶貝女兒。這個與母親廝守在一起15年的女孩兒從進入這個房門的第一天起就未出過屋子,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鄰居們沒有看到過她,就連女孩兒的親舅舅的記憶中留下的也只是她剛出生時的樣子。
一位隔窗看到這個女孩兒的鄰居說,一天,他看到女孩兒站在窗戶旁邊梳頭,女孩兒梳著短發,圓圓的臉蛋,皮膚白皙,長時間地向外張望。
姜濱藍的妹妹姜濱麗說:姐姐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從小聰明伶俐,很受父母的寵愛。高中畢業下鄉到饒河縣24團,并擔任連長職務。在農村鍛煉的10年里,她與當地農民景忠震結了婚,1979年返城。她是一個事業型女人,結婚后一直沒要孩子,在夜大自修了兩個本科學歷。上世紀90年代初,姜濱藍患上了肺結核,長期打針吃藥使耳朵開始失聰,在單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此后,姜濱藍的精神開始失常。
1990年的時候,姜濱藍的孩子在哈醫大一院出生后便被帶回現在的這個住所,從此,再也沒有出來過,也再沒有誰見過這個孩子。1992年,單位正式給姜濱藍辦理了退休手續。失去工作的她狂躁不安,病越來越重,看到丈夫在城市里無事可做,姜濱藍一怒之下與丈夫離了婚,自己帶著孩子生活,此后再也沒有邁出房門一步。
當然,這間神秘小屋也時常會傳出低沉的古箏聲和歡快的歌聲,從中令人感受到了深情款款的母女情。“巍巍先吃,剩下的媽媽再吃”。清醒時的姜濱藍常會這樣說。有時,女兒犯了“錯誤”,母親很嚴厲地批評她,但從來不打罵。人們能體會出母親對孩子的深情,但這份愛似乎有千鈞之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這個從未見過外面世界的女孩,15年后終于向外界發出了一封求助信……
2005年7月的一個早晨,鄰居陳貴發現,對面那扇從未打開過的房門前放著一封信。打開信,陳貴震驚了:“假如人真的有魂魄的話,我愿魂化小鳥,飛出這禁錮著我的屋子,飛向那廣闊的天地,在那天地間自由地翱翔……”
看完這封求助信后,陳貴第一時間找到了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和婦聯的工作人員,但大家都未能敲開這扇緊閉的房門。
2005年7月19日,幾名解救人員從門外強行進入。伴隨著急促的腳步聲,戴黑色面具的姜濱藍被兩名身著白大褂的男子攙出屋外。此時,好像受到了驚嚇的姜濱藍情緒很不穩定,不到20秒鐘,姜濱藍就被攙出樓外。
稍后,大鐵門再次打開,一名身著白大褂的男子抱著姜巍走出房門。當時姜巍很平靜,沒有掙扎。緊接著,姜巍的表姐姜璐緊隨其后,走出屋子。整個解救過程不到1分鐘。
“屋里沒電沒水,你們每天是怎樣生活呢?”記者不解地問:“接雨水啊!家里現在還存兩大盆呢,”那么吃什么呢?“什么都吃,舅舅送來的食物。還有媽媽做的飯。”若是生病怎么辦呢?“生病時媽媽給喂藥,家里存著好多藥呢,有去痛片、速效傷風膠囊。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用濕毛巾敷在我的額頭上。媽媽生病時什么也不吃,硬挺著,慢慢就好了。”姜巍很自然地說。
讓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那封求救信,沒上過學的姜巍怎么能寫出文筆這么流暢的信呢?姜巍說:“媽媽教的。媽媽一直教我讀書認字。”
解救后的姜濱藍的情緒漸漸穩定。初期拋不吃飯,每次讓她吃飯她總說:別人的飯我不吃,別人的東西我不要。幾天后,她第一次主動吃了飯,人們能和姜濱藍進行簡單的交流了,她經常問醫生:“我的孩子哪去了?”
據醫生說:“姜濱藍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她的特點是存在妄想,覺得周圍任何人都不可信,因此不跟別人來往。她的病程太長了,能恢復到什么程度,現在還不好說。而姜巍是個正常的孩子,沒有任何精神疾病。”
姜巍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比實際年齡低得多。無法跟人正常交流,語言表達也不順暢,長得瘦小,不像是15歲的孩子。另外,她因為長期待在小屋,不見陽光,也不活動,嚴重缺鈣,膝關節的骨膜也有炎癥,走路需要人扶持。
當問她為什么不打開門出去時,她說:“媽媽不讓!”問她媽媽為什么不讓,她說:“媽媽精神不正常。”問她怕媽媽嗎,她說怕媽媽打。姜巍說現在的環境很好,自己很高興。街道辦事處給她買了一部手機,看到手機她感到很驚訝,天天都在把玩手機里的小游戲。
經過連續治療,姜濱藍的病情有所好轉,情緒較剛入院時穩定多了,但總吵著找孩子,時常呼喊著姜巍的乳名“巍巍”。
姜巍和她媽媽在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的病房門是斜對著的。但她一次都沒過去看過媽媽。姜巍說:“我在醫院走廊里溜達,看到那間病房上有一個人躺著,我看到門口的紙上寫著媽媽的名字,知道她在里面。我看媽媽沒注意到我,趕緊走開了。”她后來一直繞開那扇病房門走,問她為什么,她說:“我害怕媽媽看到我。”
當問她是否愿意和媽媽再回到小屋中生活時,姜巍想了半天后搖搖頭,她說自己怕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說她和媽媽很多事兒想不到一塊兒去,而且害怕媽媽打她。
2005年9月18日,中秋佳節,姜巍第一次過中秋節,在這個合家團聚的日子里,雖然沒有媽媽的陪伴,但是有
很多關心她的人陪她一起過節,她感覺很幸福。
被解救后,姜巍哭了很多次。原因是自己不能走路,醫生讓她每天堅持鍛煉和曬太陽,告訴她,如果她不完成鍛煉任務就打她手心,本是一句開玩笑的話,姜巍卻哭了。后來因為手機里沒錢了,舅舅說別打電話了,她也哭了。其實從姜巍被解救開始,所有的人都很愛護她,但一直生活在小屋的她就不同了,別人簡單的一句話她就弄不懂是什么意思了,這令她苦惱并難以接受。對于未來,姜巍更是一臉的迷茫。
在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她卻不能和同齡人享受一樣燦爛的陽光。但塵封的大門并沒有鎖住她對自由、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尤其是她的文學夢。
姜巍文筆流暢,情感豐富,經常寫一些散文、詩歌。她是一個才思敏捷、心靈手巧的孩子。她沒有上過學,卻跟母親學會了讀書、寫字,不能與外界交流,她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之中。在她寫給姐姐的信中,我們看到了她優美的文筆。
一直與女孩兒有書信往來的表姐姜璐說,看到表妹不能見天日,失去了普通孩子的快樂,從那時起,她就決定與姜巍書信聯系,通過書信告訴姜巍外面發生的事情。
“‘我的世界不在這尺方的墻內,我想起了聞一多《靜夜》中的這句詩。難道我生來只屬于媽媽,只屬于這塊狹小的天地嗎?這四面墻雖然圍住了我的身體,但卻圍不住我的心。我愿魂化小鳥,飛出這禁錮著我的屋子,我要飛翔,看看祖國美好的山河,那是我心中的向往。我要銜一枝碧綠的橄欖葉,飛遍五洲,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們帶去純真的友誼……”
可是,夢想終歸還是夢想,現實終歸還是現實。姜巍感到了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姜巍除了看書之外,還喜歡彈琴。小時候舅舅送的那架紅色的琴,她照著曲譜一遍一遍地彈。這架琴后來被媽媽犯病時摔壞了,為此她挺怨恨媽媽。
她還有一手剪紙的絕活,隨信送給姐姐的剪紙剪得很精致,有彩球上舞動的獅子,有憨態可掬的熊貓,還有自由飛翔的小鳥。只是后來媽媽不讓剪了,手工紙也沒了,就不得不放棄了這一愛好。
女孩兒姜巍被患精神病的母親關在家中15年的事兒讓人心痛不已。這事驚動了中央電視臺。得知要到北京錄節目,姜巍興奮得幾天都沒睡好覺。她坐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隨著飛機升上天空,姜巍迫不及待地向窗外張望。提到坐飛機的感受,姜巍高興地說:“太美了!就像是自己在天空中飛翔一樣!”說到這里,她的眼中溢滿了幸福。
姜巍后悔沒早點出來。人們問姜巍:你快樂嗎?她使勁地點頭說:快樂!她說最快樂的事就是看到了北京天安門,她覺得好幸福!好幸福!
2005年10月15日,得到醫生的允許后,姜巍到醫院看望媽媽。她輕緩地走近媽媽的病床前,摸著媽媽兩鬢的白發,用顫抖的聲音說:“媽媽,我是巍巍,我來看你了……”姜濱藍望著姜巍,小聲叨咕著:“你是巍巍?真的是巍巍嗎?”這時,姜巍止不住淚水,她一把抱住母親,動情地喊道:“媽媽,我非常想你。”
姜濱藍輕輕地托起姜巍的下頜,仔細地端詳著女兒。她輕輕地撫摸著姜巍的臉,激動地說:“真是巍巍,我的孩子!”母女倆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滾燙的熱淚奔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