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秀 陳玉娜
溝通分析療法是美國學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創立于60年代的一套心理學理論與方法。近年來,這一療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興趣和關注。在此,我們為心理學同道們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溝通分析理論是一種研究人們思想、感情及行為的心理學理論,它簡明易懂又深奧微妙。這是當代影響深遠的一套理論體系,其中涵蓋了精神治療、教育、組織與社會文化分析、社會精神病治療。在這一理論中,用生動的比喻描述了人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并講述了人際互動、溝通等一些實際、便于理解、可應用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任何溝通都包含兩部分:刺激與反應。個體溝通通常是比重較大的部分,有些溝通形式和過程可能是直接的、有生機的和健康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浪費的和不健康的。
下面讓我們先來認識三種不同的狀態。當我們處于兒童自我狀態時,我們的行為表現得像一個孩子,不僅僅體現在行為上,我們思考、感受、看、聽及反應都像個幾歲的孩子。兒童自我狀態完全由生命體的本能經驗構成,不僅是一個角色而已。兒童狀態可以表現為:愛憎強烈、沖動、天真自然、喜歡游樂,這叫做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如果表現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那它可以被稱做“小教授型”兒童自我狀態;如果是充滿恐懼、罪惡感、羞恥感,那么它可以被稱做“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包含所有的感受:恐懼、愛、生氣、快樂、悲傷、羞愧等等。兒童的自我狀態經常被人們指責為麻煩的來源,因為伴隨著成長過程,兒童自我狀態的自我中心、情緒化、強烈的叛逆也隨之產生。
在溝通分析理論中,兒童自我狀態被看做是創造力、娛樂消遣及生命力的來源,是使生命常新的唯一來源。兒童自我狀態不僅可以在孩童時代長時間存在,在成人世界某些允許兒童自我狀態出現的情況下也可以觀察到,比如在體育運動或聚會中。兒童自我狀態也會短暫地出現在其他場合,例如:無聊的會議、教室里或絲毫不想參與的嚴肅的討論。最令人討厭的兒童自我狀態形式常常出現在被情緒嚴重困擾的案例中,困惑的、低落的、瘋狂的、成癮的……兒童自我狀態會通過無法控制的行為使他們走向嚴重的自我毀滅。如果一個人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那么兒童自我狀態會以沮喪、悲痛等形式出現并存在很長時間。
我們來打一個比喻,談談父母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就像是一臺錄音機,它是生活中預先記錄、預先判斷或偏見規則的收集者。當人處于父母自我狀態時,他的思考、感受及行為方式像他的父母或撫養他長大的某些人。父母作決定不需要理由,如何對情境作出反應,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人們該如何生活等問題。父母自我狀態或是贊成或是反對,或是控制或是支持。如果父母自我是批判的,它被稱為批評型父母自我狀態;如果父母自我是支持的,它被稱為養育型父母自我狀態。
什么是成人自我狀態呢?當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人就像一臺人腦計算機,它根據邏輯程序處理收集和存儲的數據并加以應用,從而作出決策。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人會運用邏輯思維來解決問題,確保程序不被兒童自我狀態或父母自我狀態中的情緒因素“污染”,人們可能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情緒是不好的。但這只意味著我們在理性和邏輯思考時需要排除情緒干擾,而并不是指理性和邏輯性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方法。實際上,就像隔離了父母自我不具有完整的人格一樣,隔離了成人自我同樣有局限性。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成熟的人與處于成人自我狀態不是一回事。一個孩子可以有他們的成人自我狀態,適應良好的成年人也總是會有父母自我狀態或兒童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處理所有輸入的事實。如果這些事實是當下的,那么成人自我的答案會比父母自我的解決方式及時有效;如果輸入的事實有誤,那么成人自我也會給出錯誤答案。成人自我狀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它可以預告結果,使人們選擇目標時根據事實評價采取有效行為,這種基于事實的批判功能與基于價值判斷的批判型父母自我是不同的。
有時,成人自我會采用兒童自我狀態或父母自我狀態中不正確的信息,這被稱做污染。當污染源于父母自我時,稱做偏見。例如:有人認為女人更愿意追隨男人而不是自己作決定,這種信息就是由父母自我傳遞到成人自我的,是一種污染,因為這種信息被成人自我當成一種事實而沒有檢驗它是否屬實。
同樣,不經過檢驗就接受信息的現象也發生在兒童自我向成人自我傳遞過程中,這叫做錯覺。錯覺是因為成人自我把兒童自我的恐懼或希望當做了事實。例如,當一個人確信他被政府拘禁了,這是他的成人自我接受了兒童自我的恐懼,并非事實。溝通分析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程序就是凈化成人自我狀態。
通過自我狀態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展示一個人的自我狀態在一個具體時間的相應的強度。用圖解的方法表示人們自我狀態的變化很有用,特別是解釋人們如何減少自己的批判型自我狀態,增加養育型自我、成人自我和兒童自我狀態。
當我們與人發生關聯時,溝通就產生了。每一次溝通都由刺激和反應組成。溝通過程是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兒童自我指向另一個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兒童自我。在人們發展自我同一性過程中,需要確認為生命與存在的意義。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好的,愿意過美好生活;而許多人認為自己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敗了。這些預期源于一個認知,如何生活是他們的生存位置。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可以感覺到好與不好,于是有了四種主要存在位置:“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大多數人基本是好的,之所以處于困境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和有重大影響力的年輕人)強迫他們服從強大的命令,受到長期的不良影響。
在人們生命的早期,已經得出結論,預知了生命將會如何呈現:短暫的或漫長的、健康的或不健康的、幸福的或不幸的、沮喪的或氣憤的、成功的或失敗的、積極的或消極的,當得出的結論是:生命是糟糕的或已經預知到自我傷害,這就是一部生命腳本。
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會給予無條件的保護。如果父母給予的保護是有條件的,是要孩子服從于他們的命令和歸因,孩子就很容易形成生命腳本。腳本的決定經常是有意識形成的為了服從父母的禁令,盡管它們違背了孩子的最大利益。這時,孩子會設法尋求父母的保護,避免受到懲罰和批評。決定的發生包含了一個轉換,從“我很好”的地位轉變到“我很糟糕”。認知還涉及到其他人是不是好的。當人們形成了這些認知,他們需要治療師的幫助,澄清生命腳本,拋棄以往,開始新的生命旅程。
對于個人來說,追溯到使他們形成認知的早年經歷是必要的,可以在身體或心理層面拯救他們,使他們適應當前的生活,他們可以再認知,并采取與以前不同的行為來充實目前的生活,使之更加豐富。
通過一個片斷腳本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可能的,稱之為微型腳本,它是生命腳本的縮略和強化版本。事實上,所有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事情都會反映在行為當中。所以,通過研究人們的溝通行為,溝通分析理論可以理解人們行為的方式及原因,可以幫助他們停止游戲,幫他們改變生命腳本,幫他們從生活中得到更多東西。
既然人生來都是好的,所以借助于有力的幫助,人們可以重新回到原來好的狀態。“成為好”作為一種能力等待著每一個準備從生命腳本的限制中逃離的人。溝通分析師知道通過澄清、目的導向的治療契約,有效分析人的溝通行為可以接納人的改變并保護他不再害怕,每個人都有機會變得快樂、有愛心、朝氣蓬勃,這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