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丹
一個人準備翻越一座高山。假如上山的路只有一條,再也找不出其他可以通行的途徑,那么無論這條路好走還是艱難無比,他都不得不走。然而,當通過這座山的路徑不止一條時,他就面臨著選擇:第一條路是捷徑,但是崎嶇狹窄,非常危險;第二條路比較平坦,但是要繞不少彎路,耽誤時間;第三條路看起來不錯,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否走得通……如果你也面臨同樣的情境,你能很果斷地作出決定嗎?你是不是會體驗到內心的沖突和焦慮?
選擇就是作決定
人生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選擇。盡管選擇的具體情境和內容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質有以下共同特點:
第一,選擇意味著有多種可能性。就像上面所說的,假如上山的路只有一條,那就無所謂選擇。
第二,選擇的前提是對各種可能性的結果進行預測、評價和判斷。不同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到底是什么樣的,對自己有怎樣的影響,有利還是有害,這些都需要進行評判。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需要收集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
第三,選擇的本質就是依據認知評價結果進行取舍,保留自己認為最有利的可能性,放棄其他途徑。因此,選擇就是作決定。
人們是如何作決定的呢?通常我們進行決策的依據,主要是個人自身的需要和行為動機或行動目標。凡是能夠滿足個人需要、達成行動目標的途徑,就最有可能成為我們的選擇。但是,當需要或動機不止一個而且互相矛盾時,心理沖突就出現了。
心理沖突的類型
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常常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是不可以同時實現的,因此就導致了目標沖突和動機斗爭。例如有人喜歡睡懶覺,最討厭早起,但是起晚了上班就會遲到,如果又想多睡會兒又不想因遲到挨批受罰,沖突就出現了。
人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接近或者回避某一目標。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沖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雙趨式沖突。當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目標同時吸引著人們,且人們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會出現雙趨式沖突。正如《孟子》中的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2)雙避式沖突。當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圖回避的事情,而且只能回避其中一種的時候,就會產生回避一回避型沖突。比如某人得了齲齒,非常疼痛,但是又害怕去看牙醫,因為他知道治牙很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他忍受齲齒還是接受治療引起的沖突就是雙避式沖突。
(3)趨避式沖突。這種沖突是在同一物體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況下產生的。比如,學生希望接受挑戰,選修一個難度較大的課程,同時又害怕考試失敗。或者,領導于部在工作實踐中常常既要大膽管理,又不想得罪人,就是這種沖突的表現。
(4)雙重趨避式沖突。當人們面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目標,而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人們無法簡單地選擇一個目標而回避或者拒絕另外一些目標,必須進行多重選擇時,雙重趨避式沖突往往會發生。比如一個人看到某經濟特區的招聘信息,想去特區工作,因為那里工資收入高,住房條件好,但是又擔心去一個新的城市生活不習慣,子女教育問題難以解決,同時工作壓力大等。
心理沖突與焦慮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本應使人類的生存越來越容易和輕松,然而實際上,很多人的焦慮水平卻明顯升高,這是為什么呢?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沖突的加劇是焦慮產生的主要根源。為了解心理沖突如何導致焦慮情緒,我們有必要先來看一看焦慮的含義。
根據心理學定義,焦慮是人們預感到可能發生的不利結果而產生的情緒反應。這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預期的結果,(實際上尚未發生,不一定就會成為事實);二是結果的性質是消極的和不利的。當威脅成為事實時,人們的情緒反應是恐懼,而非焦慮。而當面臨選擇并因此引起心理沖突時,每一種選擇都有可能出現不利的結果,因此會引起當事者的焦慮反應。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的視野開闊了,自主性增強了,需要面對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在作決策,所以體驗到的焦慮也就更加強烈。
有很多調查顯示,在競爭激烈、工作環境復雜、變化速度快的行業里,從業人員的焦慮水平明顯較高。
《北京青年報》曾撰文指出: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是呈平方數增長的,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達到接收自如的程度,由此必然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焦慮。這種疾病往往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對高度壓力與挑戰性的工作環境或職業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記者、廣告從業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癥狀的高發人群。知識成為焦慮的新來源。
瑞麗女性網曾刊文《中國中產階級十大焦慮癥》,對中產階級的生存狀態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他們是有產者,比大多數人物質更豐裕,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他們沒有暴富的希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在上行的中國社會里,他們是抓住了機會的人,但他們亦為了能時時保住機會和優勢而日日煩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據對31875名不同職業人士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列出了一個“職業壓力排行榜”,發現中層管理人員的壓力指數高居榜首。壓力分數從高到低依次是:管理中層為80分;經理層為75分;教職員工為75分;一般管理技術人員為72分;醫務工作者為68分;社區人員為68分;下崗人員為68分;礦工為60分;一般企業工人為59分。其中,中層管理者的社會環境、個人成就和社會壓力排名并列第一。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量之一的企業家群體,他們所承載的心理壓力和面對選擇所帶來的沖突更是超出普通人。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繁重的企業運營事務,他們所作的每一個抉擇都是那樣艱難和沉重。企業家的心理焦慮遠遠超出常人所能想像的程度。
那么,千辛萬苦終于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們的狀態又如何呢?以前是大四學生臨近畢業才著急找工作的事情,現在不但三年級的學生一開學就四處忙著投簡歷和準備面試,而且二年級甚至剛入學的新生就開始為將來就業感到焦慮。除了就業焦慮,大學生們還為了學業而焦慮,為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焦慮,為個人情感問題焦慮,為經濟問題焦慮……是社會給予大學生的機會太少還是我們的大學生缺乏能力?都不是!關鍵的問題是,他們面臨挑戰和選擇,他們內心充滿了多種多樣的沖突,而傳統教育體系并沒有教給他們如何進行選擇,如何化解心理沖突和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