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女兒是個活潑、愛運動的中學生,由于性格使然,她和男同學的來往較多。最近的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反映她與某男生的交往比較頻繁,希望家長注意孩子的“早戀”傾向。作為家長,我們感到孩子的行為很危險,擔心孩子因“分心”影響學業,回到家里對孩子大聲訓斥了幾句,也沒聽孩子的解釋。女兒委屈得大哭一場,想到第二天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心中很不舒服,幾乎一夜沒睡。第二天,由于精神狀態不好,她又被老師批評一番。從此,原本活潑的她越來越沉悶,學習成績也逐漸下滑,我們感到事態嚴重,又不知如何應對,希望你們能幫幫她!
A:你女兒的問題在來咨詢的中學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來自家長和老師兩方面的原因更為突出。目前的教育體制和一切為了中考、高考的社會氛圍,加之升學率與經濟利益、評比、晉升等掛鉤,使老師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唯恐學生有“分心”的事,一旦發現情況,傾向于及早通知家長,避免擔“失職”的責任,同時也把自己的壓力轉移了一部分。而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和心理需求缺乏了解,加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只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和異性同學交往較多就如臨大敵,輕則旁敲側擊地講“早戀”的危害,希望孩子“改邪歸正”、專心學習;重則不分青紅皂白地大加訓斥,非要棒打“鴛鴦”不可。其實,孩子最初只是對異性的朦朧好感和好奇,感到在一起很開心。當老師或家長處理不當時,容易使孩子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或賭氣、或證明自己有主見、有尊嚴而真的早戀,把精力放在所謂的感情上,荒廢了學業,甚至過早地發生性行為,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二是出現社交退縮,不愿與人交往,繼而出現情緒、睡眠等問題,學習成績下滑。如果不及時干預,嚴重的還可誘發精神疾病。
那么,如何對待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呢?首先,作為家長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和心理需求,要認識到孩子想和異性交往是心理正常發育的表現,切莫“談虎色變”。第二,家長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孩子講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理解他們的需求,嘗試與他們做朋友,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并妥善解決問題。當然,理解不等于坐視不管,更不等于放縱。第三,發現“苗頭”時,切忌簡單粗暴地訓斥,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平等溝通。第四,要主動與老師多聯系,要給他們創造集體活動的機會,讓他們既能滿足自己想和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不至于把需求和精力指向一個人,同時還可享受同伴的友誼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