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娟
中學生喜歡交朋友,但由于交往知識的缺乏,常常會因為一點兒小事而彼此鬧矛盾。高中學生小蘭就是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了一些煩心事,一天中午,她走進了我的心理咨詢室。
“老師,您有朋友嗎?”小蘭還沒完全坐定就開口問我。聽了她這句唐突的問話,目睹她那沮喪的表情,我知道她感興趣的并不是我是否有朋友。多年來做心理咨詢老師的經驗告訴我,當一個人向你提起某件事情時,一定是她自己在這方面遇到了困難,或者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想探聽你的“秘密”。這時,我們要注意把自己“移”開,以對方為中心,給她更多的說話機會。于是我回答道:“當然有啊,并且還有一些知心朋友呢。”“那您會把自己的心里話對她們講嗎?”從小蘭的進一步發問中,我感覺到了她的問題所在。于是我用試探性的語言與她交流:“有時會。你呢?”“原來會,現在我絕不會把心里話對任何人講。”小蘭顯得有些激動,她說:“我覺得朋友都是假的,人都很虛偽。”看來,小蘭是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并把這種不愉快泛化成對所有人的不信任。作為教師,這時我沒有直接去評判小蘭的對錯,而是想辦法讓她把內心的不滿情緒宣泄出來,從中發現引起她不滿的真正原因,進而為她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能跟老師說說嗎?”此時,小蘭的眼圈有些紅了,顯然我的話觸到了她的傷心處。我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對她說:“想哭就哭出來吧,也許我能幫助你。”“前段時間,因為爸爸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我媽媽就天天與他吵架,有時兩人還動手。我當時心里特別煩,就把這事告訴了柳紅。沒想到還沒過幾天,班里就有好多同學都知道了這件事,他們不但在背后議論我,個別同學還當面嘲笑我……”小蘭情緒很低落,她問我:“老師,您覺得我爸媽的事是不是很丟人?我是不是有點兒傻?”
顯然,這件事讓小蘭感受到了挫折。她的苦惱不單是因為父母的不和,更主要的是她不能確定自己能否再相信別人。為幫助小蘭解除困惑,我問她:“你覺得父母的事對你重要嗎?”小蘭點點頭。我接著問:“既然是很重要的事,為什么要告訴別人呢?”“我沒有告訴別人,我只對柳紅一個人講了。”小蘭辯解道。“你覺得讓一個人知道與讓幾個人知道有什么區別嗎?”“當然有區別。因為她是我的好朋友。”“就因為她是你的好朋友嗎?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你才對她講的?”小蘭疑惑地望著我。我給她解釋:“譬如,你是不是覺得那些話憋在心里難受才說給柳紅聽的?”小蘭想了想,又點了點頭,說明小蘭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新的思考。借這個契機,我接著說:“你再想想,你心里憋不住的事,別人是不是也很難憋住呢?再說,你認為重要的事,在別人看來不一定就很重要,這樣就很容易在無意間把它說了出來。而且,任何人也沒有替你保守秘密的責任呀。”“那我是不是只能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呢?”小蘭有些失望地問。“當然不是,你可以給自己一個‘保險柜。如果遇到不愉快又不便讓別人知道的事,盡量不要告訴別人。如果憋在心里實在難受,就可以用日記這種自我對話的方式把它寫出來。這樣既可以達到宣泄的目的,又不會讓別人知道,這就是我說的‘保險柜。我們都需要朋友,因為朋友可以和自己分享快樂,分擔痛苦,但我們心里應該清楚,哪些朋友只能談論工作學習問題,哪些朋友可以談論相對私人化的問題,哪些朋友面前才可以談論個人隱私問題,然后區別對待。這樣,在人際交往中就能減少煩惱,獲得交往的愉悅。你說對嗎?”我耐心解釋道。“老師,我懂了。”小蘭笑了,從她那陽光般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她在如何交朋友的問題上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和自信。
是啊,對于正處在花季年齡的中學生來說,他們不僅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也對自己所接觸的人群懷著熾熱的情感。當他們以這種滿腔的熱忱與人交往時,如果他們的心里話被所信任的人不小心傳了出去,他們就會有種被出賣、被戲弄的感覺。這不僅會讓他們氣惱和憤恨,還會影響到他們對整個社會的評價,如果長期這樣下去,肯定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作為老師,當我們發現學生在人際關系上遇到什么不解的問題時,一定要多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扶助。我認為,幫助學生正確地認知,比糾正學生的一個行為更重要。因為,認知決定情感,情感左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