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來
“仁者壽”是孔子的觀點,后來又有“大德必得其壽”之論述。然而,注重仁德要與“養心”有機結合。為此,清代養生學家石天基主張“養心”的要義就是“常懷樂意”。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與免疫系統之間可以相互傳遞某種信號,T細胞能從神經系統感覺情緒變化。如果常懷樂意,不斷給T細胞良好刺激,人的抗病能力就會提高、免疫功能就會增強,當然有益健康長壽了。
那么,如何“常懷樂意”呢?石天基列舉了多種“樂”法,如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觀畫之樂等。這里,假如舉一反三,又有寫作之樂、弈棋之樂、友愛之樂、助人之樂、旅游之樂、運動之樂等。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經常有,許多挫折、痛苦、煩惱確實回避不了。種種不良現象也往往激發你“怒向刀叢覓小詩”,強迫你去鄙視之,甚至要與其展開斗爭。對此,倘若一味地忍讓與克制,那肯定不利于“養心”。關鍵是,怒過,鄙視過,尤其既已風過云散了,就不必耿耿于懷。古人云:“喜樂有常嗔怒少”,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樂者“養心”益壽的道理在于:坐來無日不開懷者必是知足之人,知足者少私寡欲,不會得隴望蜀、貪得無厭,正是長壽需要的健康心理。許多事實證明,樂觀、大度,是壽星們共同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