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曼
所有的心理咨詢欄目,大家都是習慣于案例加分析,一個個故事在詳盡的“指導”中結束。總想說點新的內容,說點更有深度的東西,那就是咨詢或治療關系,關系甚于技術,精髓在于此。
方曼的兩篇來稿,正遂我意。希望更多的心理從業者在身體力行的同時,將自己的感覺寫出來與同道分享。此欄目來稿必復。
由于喜歡跳舞,在舞池中就常常會有突發的靈感。
在此,我將心理咨詢比喻為舞蹈——當然,這是兩個人的舞蹈。
首先,我對心理咨詢這項事業的熱愛猶如我喜愛跳舞一樣,不是因為它帶給了我贊美或是別的什么,而是因為我常常在舞蹈中忘掉自己,陶醉其中。就像咨詢給我的感覺,一個好的咨詢師面對自己的工作,不是因為咨詢能給自己帶來被人肯定的感覺,而是自身境界的不斷提升,自己和來訪者一起成長。在咨詢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感受著來訪者為我們展開的另外一個世界,發現更多的有關人性的秘密與精彩之處。
舞蹈與心理咨詢的相似還在于其過程都十分強調兩個人的配合。交誼舞中,牽手的雙方一個人(男方)主導,另一個人(女方)被帶領,主導者只是通過手勢暗示被帶領者,下一步是向前還是往后、或者是轉圈,高明的舞者之間可以配合得天衣無縫。雙方配合默契,過程流暢,這恰恰是心理咨詢所追尋的感覺。高明的咨詢師將技巧運用得行云流水一般,而不讓來訪者感覺到一絲一毫的痕跡,最終使他們在舒心的、安全的環境中一步步地“揭開”面紗,獲得心理上的幫助。
在交際舞中,被帶領者在有著高超技藝的舞伴的引領之下,一點也不用關心自己會不會撞到別人,或者是自己的腳會不人被人踩到,哪怕舞池中很擁擠,她只需陶醉于美妙的音樂中就可以了。領舞者就像是咨訪關系中的咨詢師,會很好地照顧到對方,被引領者不必有所顧慮。
還不止這一點,我在舞會上還常常注意到總會有人在舞池旁邊不斷地強調舞姿怎樣站,舞步怎樣走,手怎樣擺才幽雅漂亮,卻因為如此多的顧慮而遲遲不下舞池,直到舞曲終了,才發現自己“浪費”了一首曲子。這樣的人很像是那些一味強調運用“技巧”的心理咨詢師,他們看重技巧的運用,似乎技巧嫻熟了就能包治百病似的。其實不然,猶如舞者,跳舞為了什么?真正愛舞的人都知道,是享受一種忘我的感覺,不是旁人的感覺。而事實上,也要有你全身心投入了。你舞出的感覺就能得到周圍人的贊賞。
有一次,我在舞池中就看到了這樣一對舞伴,他們無比陶醉,女伴嘴角帶著一絲淺笑,我當時就感覺到技巧在這樣的舞者面前是如此的不重要,完全沒有追求的心要。真情的流露才是最美的,也是最打動人的。恰在這時,旁邊也有一對舞者的表現就印證了我這樣的想法。女伴高昂著頭,一副自我感覺良好的樣子,在我眼里那完全已經不是跳舞了,像是在炫耀,或者說像是在完成一場爭斗,實在沒有意思。我聯想到,在咨詢關系中好像也存在著這種感覺的人,或者還有其他一些個人的人格特點摻和進來,成為阻礙雙方交流的一道屏障。
當然,咨詢技巧需要掌握,就像舞池中舞者至少要會和著節拍舞動,基本的步子要熟悉,舞者的技巧是基礎功。在此,我只是特別想強調那種全心身投入的感覺。心理咨詢絕對不是利用咨客來讓自己獲得所謂的“成就感”,咨客也不是一輛破損的車等待你來維修。他是有思想的、有生命的,只有像舞場上那樣互動起來,才能敲擊到來訪者的心扉,而咨詢師真誠的付出是打開這扇門唯一的鑰匙。真誠是學不來的,一定要由內而發。
所以,在邁入心理咨詢這扇大門時,我認為任何人都要問問自己,你真的適合在這個舞臺上自由舞蹈并享受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