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藝
我的朋友梓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女子。
她自幼生長在皖南礦山,16歲初中畢業,考取了省城的重點高中,是當年唯一的一個女孩,被喻為“山窩窩里飛出的鳳凰”。沒想到半途折翼……那是高二,一直疼愛她的父親不幸身患絕癥而亡,不堪喪失親情的打擊,她輟學了。
此后,她在故鄉待了七年。25歲以前,她當過售貨員,守過三尺柜臺度日;還在鄉村小學里當過教師,與稚嫩的學生和破舊的校舍為伍;她甚至還在顛簸的中巴車上賣過票。花樣年華的她,曾和同齡女孩一道,去過遙遠的水鄉紹興打工,在工廠長長的流水線上,一點點消磨掉自己的青春。
25歲那年,她決定走得更遠,從故鄉飄到北方。她選擇了心目中渴望已久的大學校園作為最初的落腳之地。于是,荒廢多年的她,又開始重新出現在課堂上,聆聽大師們的講演她常常有如沐甘霖的感覺。就這樣她在北大進出了三年。
再后來,她做了雜志的編輯,業余時間,開始從事寫作。圈子里的朋友漸漸多起來,誰都被她眉宇間流露出的自信和開朗所感染,說那是她的天性,笑過之后,她給大家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在國企當工人時,她在宿舍里養它,每周都會澆一次水。但不知為什么,有一段時間她心境不佳,令她無心旁顧。等到想起這盆吊蘭時,為時已晚,所有的枝枝葉葉都枯萎了,連土壤都因干渴而龜裂。她只好怏怏地把花盆棄在墻角。
沒想到,當夜下了一場大暴雨,幾天之后,枯死的蘭草根部竟又發了茅,透出綠,并果斷地伸莖展葉,煥殳出了生機。望著這盆絕處逢生的吊蘭,她似乎也有了一種重新活過來的喜悅——就像這株因失水而干枯很久的植物,一夜之間,飽吸了雨水,此后,每一片葉子都透著鮮綠,讓人感受到獨特的美感。
后來,她想:一個人的成長也和花草一樣,可以在等待的過程中枯木逢春。也許,正是為了一場命中注定的滂沱大雨,她要干枯很多年,并不斷地在焦渴中盼望,在黑暗中堅守,才能最終到達那個夜晚——天霖像奇跡般在剎那間出現,她被沐浴,被裹挾,被上帝之手重新塑造;生命褪去了舊有的軀殼,又有了新的肌膚、容顏。新的開端是令人振奮的,因為所有的頹廢、灰暗,所有的猶疑、苦澀都將一掃而空。
點評:
有些人的生活,從小到大鮮有波折;而有些人,從剛踏上人生的旅途就不得不嘗試艱辛和困苦。很顯然,文中的女孩梓屬于后者。正當花季年華,卻因父親病故而失學,這讓她年輕的生命在一瞬間急轉直下,心空從此蒙上了一片陰影。
她掙扎過、痛苦過,也曾陷入迷惘和感傷。但她終究又是堅強地走過來了,因為她從來不肯放棄內心的渴望。記得一個哲人說過:“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也許,像這樣漫長而持久的等待,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
等待是生命對我們的恩賜,這就是等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