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讀《三國演義》,關注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俠肝義膽的關云長。甚至是暴躁粗魯的猛張飛,都在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動就痛哭流涕、逃亡路上拋妻棄子的軟蛋劉備,反復無常心狠手辣的花面奸臣曹操,是沒有留下一點好感的。
前段時間拜通俗歷史熱所賜,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書讀完了,一個嶄新的曹操形象從諸多三國人物中脫穎而出并漸漸清晰起來。對曹操的興趣,成為我繼續探索歷史書的一個動力,直到最近讀完一本名為《品曹操》的書,才暫時結束了這段品讀歷史之旅。
在《品三國》中,易中天顯然對曹操有所偏愛,用了全書開篇位置和明顯多于三國其他諸公的篇幅,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位“盛世之英雄,亂世之奸雄”的生動形象。史學家講究的是客觀公正,但易中天根本沒把自己當史學家來看,他的筆是有喜好的,書中常見為曹操辯護之詞,比如他稱曹操“非常英明”、“天性愛講真話”、“很多事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描述諸葛亮的文字就沒有袒護之意,相反隱約還摻雜了不少質疑。
相對于《品三國》對于曹操的文學化描寫和巧妙的拔高,《品曹操》一書似乎更接近史實,刻畫的曹操也更貼近那位曾經叱咤風云卻又有著常人弱點的英雄曹操、凡人曹操。這是一本目前為止最為真實、全面、詳盡描寫曹操的一本書了——如果不想從浩如煙海、枯槁泛黃的紙頁中,用只言片語拼裝出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的話,那么《品曹操》是曹操“粉絲”們的一個不錯選擇。即便沒有這些通俗歷史書對曹操的還原,正兒八經的典籍中,有一些也是誤讀了曹操的,這一點上易中天和《品曹操》的作者張亞新有共識:歷代史籍作者在撰寫過程中,難免根據個人的標準和好惡下過一番取舍的功夫。這給后來者出了難題的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因為有了各不相同的說法和評價,現代作者不得不煞費苦心從中分析辨別,努力找出更接近真相的說法。但歷史的妙處是,哪怕是信口開河的野史,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品曹操》在考證細節方面,正是這樣去做的。在有爭議的史實上,《品曹操》一書盡最大可能避免了通俗歷史書作家借“作者”的身份之便,用一家之言對歷史“說三道四”,在引用帶有傳說色彩的史料時,均明確標示出“傳說”、“據說”字樣,以示不欺之意。這種真誠態度恰恰是一些通俗歷史書所缺乏的。
尋找歷史真相和人物真實性格的過程是艱難的,但其中樂趣我猜也自有不少。借品讀歷史的機會,作家和學者讓公眾更多地了解了歷史,找到了不同時代的人在群體生活和個體性格上的對應之處。比如我對曹操態度的轉變,就意味著自己對歷史、對社會認知上,也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個人身上的。
于是,對消失在宇宙塵埃之中的曹操,有了三種品法。《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算是一種。典籍史料中的曹操則又是另一種面孔。而經過通俗歷史書的“沖洗”之后,一個立體的、形象的曹操才得以豐盈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我是喜歡這第三種品曹操的方式的。那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曹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那個臨死之際“留連妾婦,分香賣屨”的曹操……在諸多讀者心目中究竟又有多少種品法?這取決于每個人看歷史的角度和為人處事的風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