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是中國現代政治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在大陸時期就開始了,主政贛南和在“上海灘打虎”都讓蔣經國在歷史上留下了比較特別的一筆。但是,真正讓“蔣經國”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刻上深刻印痕的,卻是他的臺灣時期。
在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起飛,?快速成長躍入“亞洲四小龍”之列,?而且進入的是一個均富的時代,據一些調查數據表明,?他主政的時代是臺灣貧富差距最小的時代。這已經相當難得。
更重要的是,蔣經國感受到“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以強大的使命感與意志力,開始了臺灣民主化的進程。從1986年起,坐在輪椅上的蔣經國,出人意表地開始“政治革新”: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等等。可以說,臺灣今天的民主化,“始作俑者”是蔣經國,蔣經國是臺灣民主真正的推手。
如論者所指出的,蔣經國是一個“軟性威權制度”下的政治人物。他當然有他特別的政治權謀,不然他不可能建立起他的政治權威。但是作為一個政治領袖,他卻明白:“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么時候不去使用它”。這是臺灣能夠由威權轉向民主的關鍵。
而一般臺灣民眾感受到的卻是蔣經國的親和力。蔣經國是第一位將臺灣全境“走透透”的政治人物。蔣經國一襲夾克、輕車簡從的親民作風,創造了一位政治家的平實典范,其后的政治人物不分黨派,也追隨蔣經國,穿起夾克便裝。這就是所謂的“蔣經國時尚”。這種“時尚”也許是一種政治秀,但其指向卻是無可厚非。
從擔任蔣經國秘書開始,隨侍在蔣經國身邊6年的現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可以說是在“蔣經國政治學校”里汲取了充足政治養分而成長起來的政治人物之一,對蔣經國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目中,蔣經國是一位偉大的“輪椅總統”:
“就個人而言,經國先生給英九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夾克,而是輪椅:晚年的經國先生坐著輪椅的佝僂身影,是我最不忍看,但也是最刻骨銘心的印象。他為了推動各項改革,每天與時間進行激烈的賽跑,最后真正是油盡燈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拼盡了他最后的一口氣、最后的一滴血。經國先生如果可以自評,他大概會像另一位偉大的‘輪椅總統’——美國的小羅斯福總統所說的一樣:‘我只想當振興經濟運動的平凡象征和人民意志的卑微工具’。”
據稱,蔣經國去世18年來,停靈于大溪,瞻仰的人潮不斷,每年都在100萬人上下。18年來島內媒體對歷任臺灣“總統”的民調,蔣經國總是獨占鰲頭。在臺灣人的心中,蔣經國始終是對臺灣最有貢獻的政治領袖。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由此,馬英九更直陳:經國先生是本黨最寶貴的資產,甚至是民眾對本黨的信心的來源。在當前臺灣的政治環境下,這是一句實在的話。
但是,蔣經國應該并不只屬于臺灣。他是在中西兩種文化撞擊下產生的政治人物。他對中華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的意義,值得更深入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