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張志文
為什么東盟需要聯合起來,成為經濟共同體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東盟多個國家,包括泰國在內都遇到經濟放緩,甚至萎縮等問題,與1997年相比,1998年區外進入東盟各國投資下降67.7%,這是一次重要事件,使東盟領導人決定更深更廣地整合區內經濟,尤其是經濟和金融,如果東盟不能團結起來,它就不能堅強,就不可能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區域,吸引外國投資,使區域經濟恢復起來。
從以往的歷史經驗來看,與服務貿易和投資等其它方面相比,東盟從貿易開放中獲得的利益最大。舊東盟6國(即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已在東盟自由貿易區柜架下將所有商品進口關稅下調到0—5%的水平,60%的商品關稅為0%,剩下的商品,已決定在2010年下調至0%,新東盟4國將于2015年下調至0%。在服務貿易業方面將不斷開放,重點放在7個行業,即金融、海運、空運、電訊、交通、旅游、建筑業和商業服務業等。在投資業方面,東盟各國加強投資合作和促進投資,多于開放投資。在市場開放方面,仍限于直接投資,僅涵蓋生產制造業、農業、漁業、森林業、采礦業以及與上述5大行業有關的服務業。
除此之外,東盟各國之間簽訂了東盟工業合作協議,這協議對私人企業十分有利,但目前仍很少企業從中獲利,僅有汽車工業從這份協議中找到利益所在。
讓東盟成為一個國家
東盟經濟共同體與過去的東盟有什么不同?東盟領導人設計的東盟未來就是歐盟式的經濟一體化,雖然肯定是不一樣的,但目標就是讓東盟成為一個國家,生產要素流動沒有任何障礙,有統一的標;隹和法律法規,統一商品價格。
為了加快實施,并更快地看到具體的成果,東盟將挑選11類商品或工業作為示范,共同使用和貿易,并一致認為可以拿出來迅速實施經濟一體化,就如同一個國家。這11類商品或工業就是旅游業、航空業、汽車業、木材產品、橡膠產品、紡織品、電子產品、農產品、漁業、通訊技術、健康業,稱為11類優先工業。
除此以外,各類工業的一體化將按路線圖來實施,明確地在規定時間內實施,最后,在2005年,東盟領導人同意加快區域內旅游業和航空業的一體化,這是11類優先工業之中的2類。至于開放其它工業優先門類,如農業、漁業、木材業、橡膠業、紡織業、汽車業、電子業、通訊技術、健康業等,將運用不同的機制,如加速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內關稅下調,在2007年前完全實施零關稅。
東盟各國的海關進口通關手續是不同的,為了讓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更加便利,必須制訂海關通關便利措施,東盟將使用東盟單一窗口,或稱之為電子海關通關便利系統,為了向商品進口提供便利,進口商只需在一個點向海關提供相關文件和資料,海關只需審查一次。因此,東盟成員國之間簽署了建立和實施東盟海關通關便利一站式電子系統。至于泰國,將與菲律賓先行開始海關合作項目,并在商品提貨單等資料互送方面開始著手,根據雙方的計劃,將在2006年6月先行實施。至于商人、專家、專業人員和有技術的勞工和特殊技能人員的流動方面,目前,東盟各國間正在開發東盟商務卡,為了向區域內的商人提供便利,加緊開發對各個領域專業人員的共同承認標準。
此外,還將實施11類優先工業門類的一體化,并將旅游業和航空業提出來,更優先于其它優先工業門類,實施一體化實驗。東盟各國決定將新增一項物流業加入到優先工業門類,因為東盟各成員國認為必須提高商品庫系統、生產系統、包裝系統、商品配送系統的效率,以便迅速將商品送到客戶手中。
在更廣的談判柜架下談判
如上所述,東盟必須加強與亞洲其它各國的經貿往來,為了增加東盟的吸引力,除了加強東盟經濟一體化之外,東盟也十分重視與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非成員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在這一方面,東盟與不同國家之間的談判的進展情況是不一樣的,東盟與中國的談判是進展最快的,從2004年底著手下調關稅開始,在2010年將關稅下調至零。
因此,東盟與各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政府將重視私人企業的擔憂,聽取意見,尤其是農產品及主要工業品,如鋼鐵和汽車,對于那些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將推動性的補充規定寫入自由貿易協定,如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政策和環境等,這些將作為合作項目,資料交換以及能力建設。
泰國政府與東盟政策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到東盟的總體情況,除了區域內的貿易機會之外,在不遠的將來,在東盟與談判各國完成談判后,東盟與亞洲各國的經濟聯系將更加密切,擴大貿易和促進投資。至于泰國政府的政策,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東盟的運作,東盟作為區域性組織,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與泰國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泰國政府將東盟視為頭等重要,執行東盟第一的政策,東盟經濟一體化越來越強大,這將有助于提高泰國和東盟競爭力,無論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還是在有助于區域性、多邊談判中增強談判討價還價能力。
機會、風險與競爭并存
目前,泰國政府在東盟建立商業網絡和擴大商業合作的項目,或稱東盟中心,并由泰國商業部主要負責,制訂對東盟四項戰略,即:1、成為盟友和合作伙伴:一定要讓東盟成為泰國的盟友和合作伙伴,為了讓泰國能夠成為東盟在貿易、投資方面的門戶,使用雙邊談判平臺,如JTC(聯合貿易委員會),2+X等,促進地區合作如ACMECS(Ayeyawady-Chao Phraya-Mekong EconomicCooperationStrategy簡稱ACMECS,即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經濟合作戰略)和IMT-GT(1ndonesia-Malaysia-Thailand Golden Tranqle,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金三角發展區域)等合作平臺。2、成為原材料產地:一定要轉變觀念,東盟不是競爭對手,是合作伙伴。3、成為泰國工業生產基地:一定要考慮到將部分工業生產基地轉移到鄰國去,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工業,和半技術勞工,如食品加工業、紡織業、家俱制造業、木材加工業等。4、成為擁有5億人口的市場:一定要保護好原有的市場,且不斷拓展。因為經濟發展的差別可能會將東盟分成三大類,即1)技術先進,強調服務的國家,如新加坡,泰國可以與新加坡成為經濟合作盟友,尋求市場渠道和機會,利用新加坡在物流方面的經驗,將新加坡看作是區域內商品配送和出口到國外的基地。2)各類工業生產基地的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泰國努力成為他們的盟友,共同發展國內工業。3)成為原材料和資源產地,如新東盟四國,即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等,這些國家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供生產所需的自然資源,如礦產、能源以及各類農業資源等,這些國家還得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關稅優惠—普惠制(GSP),在新東盟四國投資將會得到那些發達國家所給予的普惠制柜架下的關稅優惠,這將有助于提高商品出口的競爭力。泰國通過東盟海關關稅優惠措施方式,給予新東盟四國下調關稅或免征關稅的優惠,為了泰國私人企業從上述國家更多地進口用于生產加工的廉價原材料,這項關稅優惠措施實施時間長達8年。
加快東盟經濟一體化尤其是促進泰國有實力、有潛力、有競爭力的汽車、紡織、農產品加工業、電子、通訊技術等工業與東盟內部的合作,這對擴大泰國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在東盟內部減少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措施的結果,這將有助于不斷擴大東盟內部貿易(Intra-ASEANTrade),在不久的將來,機會、風險與競爭并存,我們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是時刻準備好,積極調整泰國商業,提高生產、管理、市場、技術潛力,建立知識、研發基地,增強創新能力,并進行商業化,最后就是選擇投資領域和盟友或伙伴。
(譯者單位:中國駐來卡總領事館經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