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0日的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人以匪夷所思的壯舉瘋狂爭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真搞不懂,這些人何以熱衷于要這樣做。然而創紀錄勢頭方興未艾。1997年,江蘇有人能連續旋轉3小時;1999年,安徽有人能連續旋轉4小時;2002年,甘肅有人能原地旋轉8小時;2003年,江蘇另有人能旋轉10小時。看這勢頭,不久的將來想必有人會連續旋轉12小時了。請想想花這樣的精力,你追我趕地創這樣的紀錄,于自己的健康有何益處?
絕活或曰絕技,是指有極高的本領,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技藝。但有些人為迎合吉尼斯的求怪求奇要求,絕活也變得不倫不類了。譬如,四川有位廚師,歷經8年苦練,可以在大腿上切肉絲,在別人的背上剁肉圓子。至今他的大腿上還留著累累傷疤。可是,干嗎要練這樣的“絕活”呢?真有人欣賞這種顯然不衛生的肉絲與肉圓嗎?自己值得為此而付出多年傷痛嗎?
在上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能在一兩分鐘內吞下劍身有46厘米長的20把明晃晃的寶劍。這是老人在2004年創下的新紀錄。此前,他曾因成功吞下12把25.5厘米長的寶劍而由英國吉尼斯總部的總裁親自頒證。吉尼斯是白紙黑字地早就明確宣布取消吞劍之類記錄的,何以又自食其言呢?一般人難道會從中得到快樂與教益嗎?
為創吉尼斯紀錄,有人真是動足了腦筋。讓我們摘錄若干則媒體的報道:用3.9米長的毛筆寫字;扇面寬5.4米、高3米的“最大折扇”;迎風面積達700平方米的“最大風箏”;1分鐘內用嘴吹破3個熱水袋;頭頂籃球、水杯逛街已9年;要駕駛汽車倒行萬里路:做隆胸手術以求巨胸之最;造1只周長10米、高1.06米、自重為13噸的最大黃銅火鍋。吃頓火鍋需花5.888萬元。真是不一而足。
2002年,新華社有位記者寫了一篇《可悲的“世界紀錄”》,揭露“硬要拿恥辱當光榮往臉上貼,干著千夫所指的壞事,卻夢想名垂青史”的黑龍江省安達市一些領導。文中說,號稱“牛城”的安達市。為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竟“投資”上億元沿街建造299頭名牛雕塑、鋪設9999塊牛圖案面磚。可憐的是當地的養牛農戶。飼草嚴重不足,賣了牛奶長期拿不到錢,被迫紛紛忍痛賣牛,收入急劇下降。
2003年,有人在深圳高空小屋里生活了31天;2005年,有人在北京的一個特制的“鳥巢”里生活了31天;也是在2005年。有人在南京的一個約三四層樓高的鋼架小屋里“成功生存37天”;現在又有人宣布將在“高空生活38天”。來創造新的紀錄。在這樣的“空中小屋”里,看看風景、聽聽音樂、打打電話、翻翻圖書地生存幾十天,難道也算是一大成就?
吉尼斯熱竟波及到了小孩、老人身上。2002年,廣西一位7個月大、體重7.7千克、身高66.5厘米的嬰兒就在“挑戰”吉尼斯了。照片顯示:一個壯實男子抓住嬰兒的右手,嬰兒身體懸空,左手拎起一只桶——看來桶里裝著水或其他物品,說明詞是“在測試臂力”。2003年,據說為“叫板”吉尼斯原紀錄,年已118歲的老婆婆在子孫的簇擁下,“登”山去過母親節了。毫無疑問,這不可能是嬰兒與壽星的心愿。
切勿為它瘋狂
現在看來,由于吉尼斯經常追求怪誕而瘋狂的紀錄,有誤導人們走入歧途之嫌,所以它受到了有識之士的質疑與批評。2004年就有法國報紙指出:吉尼斯“超過7.51米的指甲、5.51米的頭發”之類的紀錄應該放棄,并指出:“一個人如果為破某項紀錄準備付出一切,就可能成為一個很可笑的、狂妄自大的人”。有家海外報紙把吉尼斯概括為“瘋狂至極”幾個字,列舉的事實有:一位蘇格蘭婦女身上刺孔穿有700多件飾物,耳、眼、鼻、額到處都掛著飾物,連舌頭上也穿孔縫上了30件飾品,真讓人惡心死了。有位男子能將自己的皮膚像橡皮筋般揪出15.8厘米長,讓人看得目瞪口呆;還有人通過長期練習能把臉部扭曲成一張鬼臉;更有人吞食潔布與點燃的香煙;也有人把全身99.9%的表皮都刺上豹子的花紋,只有耳朵內部和腳下趾縫里未被文身……某些瘋狂者還能將嘴里的牛奶從眼睛里擠出來,成了“射程”達2.8米的吉尼斯之最;有的則是“創造”了由嘴里吸進而從鼻孔里噴出509條小魚的世界紀錄,等等。這種以毀傷身體為榮、以丑惡形象為美的怪誕行為居然都能入選吉尼斯。如果怪誕與瘋狂的結果都能成為世界紀錄,這樣的紀錄當然會成了無聊、可惡、教人學壞的“教材”。
2001年春節期間,北京大觀園里舉辦過一次“耐寒比賽”。來自各地的48位選手穿著短褲,冒著嚴寒,坐在冰面上,其中有一人堅持達4個半小時。上海等地也搞過在零下一二十攝氏度的“冰箱”里搞耐寒比賽的事。2003年9月21日,北京還舉辦了所謂的“桑拿耐熱健身比賽”,看看參賽者在90℃高溫下誰能熬得最久。顯然,這些人是在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作賭注。
傳媒不要推波助瀾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應對吉尼斯頂禮膜拜。畢竟,吉尼斯不過是一本讀物而已。如果為獲吉尼斯青睞而去浪費錢財、暴殄天物、空耗歲月,或不惜用健康與生命代價去搞新的“紀錄”,那就更是愚蠢了。
事實也證明,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吉尼斯”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走俏”,與包括電視、報刊在內的多種媒體的傳播有關。有些媒體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地渲染這樣那樣的吉尼斯紀錄,從而滿足了創紀錄者的名或利的心理要求。反過來,又誤導或“引誘”一些人想去搞這樣那樣的新紀錄。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觀眾效應”。可以說,許多人熱衷搞吉尼斯是與媒體的推波助瀾有關的,至少,有些媒體要負一定的責任。譬如,有人要在2004年搞什么“絕食49天”的新紀錄。不少媒體居然反復報道這樣的怪事。可是,“成功絕食49天”被列為“2004年十大科技騙局”之一以后,這位“絕食者”居然在企業的慷慨贊助下,2005年又宣布要來一次“絕食”50天的新紀錄而為自己“正名”。對此,一些媒體仍然不加批判地熱心為之宣揚。且不論這樣的“絕食”是不是騙局,即使硬撐著“絕食”成功了,一個人50天“不進食,只喝水”又有什么意義?媒體津津樂道諸如此類有損健康的甚或致命的無聊把戲又有何益?
在這里,我們更要奉勸一心想上吉尼斯紀錄的個人,何必為吉尼斯去瘋狂呢?何必為吉尼斯而選擇浮躁與虛榮呢?即使能不間斷地乘自動扶梯上上下下70天又如何?即使能單腳站立760小時又如何?即使能讓皮肉穿上1000個洞孔又如何?即使能“絕食”100天又如何?是“英雄”還是傻瓜?那是不言自明的。
(完)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