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輻射究竟為何物?從專業角度說,電磁輻射一般是指頻率在100kHz(千赫)以卜的由磁波,是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能量流的輻射。環境保護中的電磁輻射概念包括輻射、感應和傳導。
那么,電磁場又是從何而來呢?電磁場的來源有自然和人工兩類,每個人都被這兩類電磁場包圍著。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磁場,太陽光也是電磁波的一個頻段,還有雷電和其他星球產生的電磁波,這是來自自然的。人工磁場產生電磁輻射的設施主要有五類:廣播電視發射系統,如電視發射塔、廣播轉播臺站;無線通信發射系統,如手機基站、小靈通基站;高壓送變電系統,如高壓線、變電站;電氣化鐵道,如磁懸浮列車;工業、科學、醫療用電磁能設施,如高頻冶煉爐、磁共振檢查儀等。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電磁輻射都構成電磁污染。人們所擔心的電磁污染,則是指各種電磁波的干擾強度超過一定限值,作用于人體,產生生物效應,引發頭暈頭疼、產生畸形兒、誘發白血病、促發癌癥等。
有專家說,城市空間人為電磁能量將以每年7%~14%的速度增長,2000年時,城市環境電磁能量密度最高值已比20世紀70年代增加了26倍,到2025年可增至700倍。繼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聲污染之后,電磁輻射已成為第四污染源。
電磁輻射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什么影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有關專家介紹說,目前,國際上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長期低劑量的電磁輻射有害于健康;另一種認為,只有達到足夠高的輻射強度才會造成影響。我國電磁輻射研究學者基本上都認同前者。
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分為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三種。熱效應是高頻電磁波對生物機體細胞的加熱作用,引起體溫升高,由于電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層直接對內部組織產生作用,往往機體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內部組織卻已嚴重燒傷,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心悸、頭漲、失眠、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對視覺系統的影響是視力下降,引起白內障等;對生育系統的影響是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質量降低,孕婦發生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等。非熱效應則是低頻波產生的影響,即人體被電磁波輻射后,體溫并未明顯升高,但人體固有的微弱電磁場已經受到干擾,也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累積效應即人體受到輻射后來不及恢復又被輻射傷害,久之成為永久性病態。
電磁輻射無色、無味、無形,人們每天暴露在不同電磁緩慢而問接的輻射中而不自知,容易忽略其危害。
公共衛生專家紛紛表示,電磁輻射對人們的影響雖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可怕,可適當做些預防,以減少電磁輻射的影響。一般認為,對于電磁輻射最佳的防護辦法是與發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因各個頻率的電磁場均隨距離而快速衰減。一般距離高壓輸電線路50~100米遠處.其電磁場強度就與環境本底值接近;距離電腦顯示屏30厘米遠,其電磁輻射的強度便微乎其微;距離彩電和微波爐1米遠則相對安全。
除了遠離發射源,還可采用屏蔽、減少工作時間、增加身體抵抗力等辦法來預防之;間接預防辦法包括通過藥物或飲食來進行調理等,如經常補充糖類、蛋白質及維生素,保證一定熱能,調節食物口感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指出,“電磁污染對人體到底有什么危害,總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實際上,明確的結論很難得出。但千萬不能因為沒有明確的結論就認定電磁輻射沒有危害。”王院士建議,衛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等有關部門應補充和完善原有的相關標準,并出臺操作細則,細化監管和處理辦法,明確權責部門,對不遵守頻率管理、造成電磁污染的行為采取處理對策;再由國家環保總局推動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