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價在政府密集的宏觀調控下和百姓的抱怨聲中越來越高的時候,當業界和學界都在爭論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時,越來越多的人們吃驚地發現:由于缺乏科學和權威的統計數據,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陷入一團“統計迷霧”,圍繞它所進行的爭論也只能是霧里看花,不知所云。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說,中國的商品房空置率已達到26%,屬于嚴重積壓,而北師大教授董藩針鋒相對地認為,商品房空置率不足1%,價格上漲正是供求關系的反應;還有房價,北京市公布的漲幅是19.2%,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是6.8%。這樣的煙霧彈在開發商身上就更多了,央視作過一個調查,某房地產商的對外宣傳是房子快賣完了,僅剩最后幾套,而記者在房管局得到的數據則顯示,該樓盤卻是一套也沒賣出去。
面對“統計迷霧”,消費者無法根據充分的信息以決定在多種多樣的產品和價格中作出正確的選擇,不僅消費者利益受損,而且資源也難以實現有效配置。難怪經濟學家巴曙松會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泡沫是一種“信息泡沫”。面對虛假信息,市場本身是無能為力的。要解決擾亂房地產市場的虛假信息,按道理,必須依靠政府的權威。
對于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這種“統計迷霧”,有人說是一種市場失靈,筆者則以為,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政府失靈”。正是因為政府對房地產市場信息規制的失靈,政府無法提供正確的市場信息,才導致了現在這種“統計迷霧”。
新華社不止一次報道,某些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過快增長并非完全是市場因素使然,而是地方政府“操盤”的結果。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談到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時曾表示,“地方不要和中央博弈,否則會導致更強硬措施,對大家都不好”。吳曉靈這句話不幸一語成讖,據說,中央已經啟動對房地產市場的“二次調控”。
政府在對房地產市場的信息管制中,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提供交易規則,除此之外,政府的“手”切不可伸得太長。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曾經對美國政府的電力管制進行了實證性分析。結果表明,政府對電力價格的管制,“反而對價格起到了推升的作用”。因此他批評政府已經被廠商所“俘獲”,這就是管制經濟學中有名的“俘獲理論”。我們的房地產市場中出現的“統計迷霧”和房價虛高,是不是也存在這種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