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事隔多年,但人們仍不會忘記賴昌星,以及旗下臭名昭著的廈門遠華集團。幾年來,我國司法機關共審查涉及遠華走私案人員600余人,成功抓獲潛逃的犯罪嫌疑人200余人,經司法機關審理,近300名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8人被執行死刑。然而,唯獨賴昌星潛逃并長期滯留加拿大,尚未接受法律審判。
賴昌星被遣返走向
賴昌星出逃后,我國政府從未放棄過對他的緝拿。公安、檢察、司法、外交等部門,更是緊密協作、多管齊下,先后數十次飛赴加拿大,與加方有關部門進行了實難計數的磋商。最終,司法管轄權在“博弈合作”中日益明朗,并將最后定奪賴昌星的“走向”。
5月18日,中新社一則消息突然從加拿大傳來。加拿大移民部已完成對中國遠華走私案涉嫌主犯賴昌星遣返前的風險評估,決定將他遣返回中國。
5月16日,賴昌星被加拿大邊境服務局拘捕,并在18日出庭接受被捕后48小時內的拘留聆訊。聆訊在當天下午作出決定,賴昌星將繼續在家中接受有條件的軟禁。
賴昌星與家人1999年8月13日以旅游身份進入加國。2000年3月旅游簽證到期,加拿大發出有條件離境令。同年6月,賴昌星提出難民申請,但一直被拒絕。
2003年5月,賴昌星就加拿大難民委員會的調查決定向溫哥華的聯邦法院提出上訴,在法院舉行了為期5天的聽證會,而判決結果則拖到2004年的2月3日才公布。2004年2月3日下午,加拿大聯邦法院作出裁決,支持加拿大移民部難民委員會2002年6月的決定,拒絕了他的難民申請。
2005年8月,加拿大最高法院拒絕了賴昌星提出的準許上訴申請,令其爭取最高法院展開上訴聆訊的希望落空。之后,賴昌星和家人進入移民部進行的遣返前風險評估階段。
賴昌星曾不服加移民部作出的風險評估,已向聯邦法庭提出申請延遲遣返的上訴,但加拿大檢方表示遣返賴昌星的決心不變。目前,遣返工作已進入了倒計時。
跨國緝拿遭遇“瓶頸”阻滯
回看賴昌星被遣返回國的前后過程,羈縻竟然近7年之久。究其原因,關鍵是加拿大的司法體制的特殊性,以及“外交手段”遣返問題成為難以突破的“瓶頸”。
加拿大處理移民和難民問題的司法程序復雜,耗時長久,是導致緝拿之旅顯得拖沓的重要原因。移民局暨難民局委員會—聯邦審判法庭—上訴法庭—聯邦最高法院—遣返風險評估,就算最后仍然敗訴,走完這樣的一個完整程序,也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
就算全部法律程序完結,在遣返風險評估的時候,中國與加拿大兩國之間的司法制度差異,仍有可能成為影響最終結果的重要因素。盡管聯邦法官的判決結果,和加拿大移民委員會的調查事實均說明,賴昌星涉嫌走私與行賄證據相當確鑿。
賴昌星的出庭律師,是擁有世界名牌法學院之一的英國牛津大學法學院學位的馬塔斯。他熟悉英聯邦國家的法律制度,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賴昌星利用加拿大的法律制度漏洞,以及國內相關法規制度的缺失,極力拖延遣返日子的到來。
跟許多中國外逃貪官一樣,“政治迫害”成為了他們向逃往國請求羈留的“救命稻草”,賴昌星也不例外。直到我國政府提供了賴參與相關的走私犯罪的證據后,這種狡辯才隨之土崩瓦解。
除了“政治牌”外,“法律牌”是賴昌星的第二張王牌。從傳統上講,加拿大一向拒絕把罪犯遣返回那些“保留死刑”的國家,而中國就在其列。所以,賴昌星的律師馬塔斯在法庭上一直以廈門遠華走私案件多人被判處死刑為由,聲稱賴可能被判死刑,想爭取同情。
我國自2000年頒行了《引渡法》以來,已經與19個國家達成雙邊引渡協議,但是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并不在此之列。由于沒有雙邊協議,所有遣返事情均以外交程序解決;而通過外交手段遣返當事人,則必須作出“放棄死刑”的政府外交承諾。至此,兩國外交、司法“博弈合作”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博弈合作彌合遣返“裂痕”
嚴峻的貪官外逃情勢和所帶來的惡果,呼吁更為緊密的國際合作,否則追逃行動只能成為“空中樓閣”。
在全球反腐力量“博弈合作”的呼聲下,聯合國大會于2003年10月31日審議通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這是迄今為止關于治理腐敗犯罪的最完整、全面而又具有廣泛性、創新性的國際法律文書。中國政府支持制定這項重要的反腐敗國際法律文書,參加了公約談判全過程,為公約的制定作出了積極貢獻。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全票批準《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這一公約。
在此大背景下,“美國不歡迎任何攜帶非法資金或犯有非法行為的人士入境”,美國聯邦調查局國際執行局局長ThomasV.Fuentes也表示,針對腐敗官員,美國會在中國方面提出要求的情況下,“來一個,查一個,遣返一個”。此語意味著,在引渡外,還可以開辟另外一條路徑——移民遣返。
從國際法看,賴昌星一案其實不適用引渡條約,因為賴昌星是中國公民,在中國犯罪,犯罪對象是中國,沒有危害加拿大利益。法理上看,加拿大的管轄權是屬地管轄,因此加拿大的法院對賴昌星的犯罪行為實際上并沒有管轄權,所以應當適用遣返。
而遣返的關鍵也在于死刑制度上。“死刑不引渡”是國際準則。從國際潮流看,全球范圍內的取消、限制死刑成為大勢所趨。對于我國而言,限制死刑的范圍和種類,是科學之舉。具體在遣返賴昌星的問題上,普通的外交談判,其實掩藏著一個國際司法管轄權的“博弈合作”問題。在法規缺失的前提下,尊重他國主權,限制己方的司法權,得以最終實現司法管轄,從效果而言,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最佳“路徑”選擇。
從司法實踐看,也有先例可以遵循。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原行長余振東,伙同他人貪污、挪用公款4.83億美元,于2004年4月16日從美國被押解回國。“訴訟交易”的結果是判處了12年的有期徒刑和沒收100萬元的個人財產。
雖然賴昌星也不會被判處死刑,但是我國因此實現了司法管轄權,有助于推動反腐整體形勢向積極的方向前行。
跨國緝拿成功意義不凡
從潛逃國外到申請難民資格受挫,再到被遣返回國,跨國緝拿的成功,宣告貪官“好日子”所剩無幾,“狡兔三窟”終會“窮途末路”的同時,也為中國反腐工作樹立起一座里程碑。
賴昌星被遣返回國,無疑有利于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件的終結。這也將是對國內走私犯罪的沉重打擊。
其實,對于廈門遠華這種特大走私犯罪活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走私犯罪問題,幕后還涉及眾多的官員腐敗牽連。從目前查處的官員級別和賄賂數額看,已經蔚為大觀。賴昌星的歸案,通過司法審判程序,將為我們徹底揭開官員腐敗的更多黑幕,警示教育潛在的腐敗官員趕快懸崖勒馬、遵紀守法。
賴昌星如被遣返回國,也為其他潛逃國外的貪官發出了一個危險訊號。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數字表明,目前至少有4000名涉嫌貪污和賄賂的犯罪嫌疑人在逃,其中大多逃到了境外,而他們所攜帶的贓款總額已經超過了50億元人民幣。
在潛逃國外的貪官們看來,外國是一片“樂土”、“天堂”,“原罪”可以不被追究,贓款可以自由揮霍。可是,“巨蠹”賴昌星竭盡所能,仍然難逃緝拿歸案的命運,無異于為貪官們敲響了最后的警鐘:如果不盡快投案自首,也必將難逃緝拿的下場。
從更深遠的意義看,跨國緝拿的成功,說明了在外交協議的框架下,可以實現兩國司法管轄權“博弈合作”的最優效果,而此種模式也為處理類似缺乏引渡條例的雙邊國家,如何合作反腐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新范本,也為全球反腐敗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
(本文作者系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在讀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