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初步實踐為基礎,探求課堂教學質量對于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進而整體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實踐與探析。
關鍵詞 課堂教學質量教學評價
1 引言
教學質量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課堂教學則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實踐表明,不斷有效的、形式多樣的教學質量監控活動,可以準確地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尤其是對于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水平進而整體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以西安郵電學院計算機系2005-2006學年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踐工作為例進行探討,希望能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 制訂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試行辦法
2.1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及任務
通過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全面動態的檢查和評價,可以保證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課堂講授水平及其教學環節的設計、安排水平,樹立良好教風、學風,保證系部正常教學秩序,從而全面提高系部本科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任務包括:進行教學過程監控,發現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進行教學建設監控,引導和控制教學建設的方向,保證在各項建設中貫徹教學改革精神,鞏固教學改革成果;反饋監控結果,對教師、課程建設等提供各種幫助信息。
2.2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與形式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通過以下形式進行:
(1)教學管理組織協調系統:在教學主任領導下,由系辦公室、各教研室對日常課堂教學及教學建設工作進行管理和監控,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2)系教學督導組督學系統: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有責任心的教授、副教授組成督導組,實現督教、督學、督管;
(3)系教研室同行教師評價系統:由系教研室主任組織對主講教師的聽課安排、青年教師試講和教學效果評價工作;
(4)校內外專家評價體系:聘請校內外專家對我系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評價;
(5)輔導員擔任信息員系統:由系部聘任各年級輔導員擔任本科教學質量監督信息員,通過學生及時掌握并反饋教學信息。
2.3 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內容和程序
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內容和程序分為三步:
(1)開學前和學期初
由教學主任進行全面布置和安排課程計劃,主要檢查任課教師安排、教材到位情況、教師教案(講稿)及教學日歷。
(2)學期中
由各教研室進行課堂教學的輔助環節(作業、習題等)檢查。由系領導、教研室主任、同行教師及校內外專家隨機聽課,獲取課堂教學信息,填寫《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同行專家評價表》;主講教師填寫《主講教師對輔導教師評價表》;在學生中進行網上評教,由學生在《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評價表》和《學生對輔導教師評價表》中對教師進行投票,如實反映授課教師的教學情況。系部及時對評價表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并將核實反饋結果向各教研室通報,以便教師及時改進教學。
(3)學期末
由各教研室進行試卷檢查和成績分析,總結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各級督導組綜合本學期的教學調研、聽課結果,分別向學校職能部門和系部提供本學期教學的總體情況。系辦公室匯總評教資料。
3 師生評教范圍
系專家督導組由8名教授組成:系主任任組長,系副主任任副組長。聘請校內專家9名。教研室同行評教教師共18名。
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主講教師評價對象是系部新上崗的青年教師,共計38人。輔導教師評價對象是所有帶輔導課的教師,共計25人。學生對主講教師的評價涉及到9個系部共計156個班級,對輔導教師的評價涉及到5個系部共計135個班級。全院約有1萬人次的學生參與了此次評教活動。
2005-2006學年第二學期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的評價對象擴大為系部全體任課教師,主講及輔導教師人數分別為61人和15人。實施了學生網上測評系統,共接受學生網上測評問卷10015份,其中主講老師8257份,輔導老師1756份,主講教師有效樣本8217份,輔導老師有效樣本1756份,有效率分別為99.5%、100%,覆蓋了全系5個教研室的30門課程。
4 評教數據統計與分析
4.1 計算及統計方法
計算及統計的具體方法為:以每一份教學調查問卷為一個樣本,樣本中各項調查問題的得分,經過平均得到的綜合指標值Xi是一個隨機變量,每位參評教師有N個樣本,則作為這些Xi的均值也是一個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和標準差由樣本數N和綜合指標值Xi確定。
本次統計用(-K,+K)表示每位參評教師所得總平均分的置信區間,其中K與N、Xi及Xi的假設分布有關,表示了統計數據的估計誤差(或統計數據的估計精確度),區間的大小意味著估計誤差。在數理統計學中所謂區間估計,就是要用有確切意義的數字表達某個未知總體參數在一定區間之內的“肯定程度”。若每位參評教師所得總平均的期望值記為a(未知),“區間(-K,+K)包含a”的真實性的置信程度,稱之為置信系數(或置信概率),(-K,+K)稱為置信區間,簡記為“”。
每位參評教師的樣本數(有效調查問卷份數)N的值越小,置信區間的長度越長(即K≥0的值越大),表示調查統計結果的誤差越大,為了使調查統計結果能夠公平地反映學生對每位教師課程教學打分的實際情況,我們選定置信概率為97%,每位參評教師所得總平均分的置信區間用“”表示,并規定統計時去掉3%的擾動數據,樣本按正態分布計算。
4.2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總體得分情況
通過獲取系部61名主講教師和15名輔導教師的學生評價教學總得分與各項分指標的得分,分析評價結果的信度,結果顯示:學生認為教學效果優良(80分以上)的主講和輔導教師分別占被調查教師的85%和93%,教學效果差的主講和輔導教師分別占被調查教師的1.64%和0%。整個評價結果的內部一致性高。評價指標體系基本穩定,教師總體教學水平趨于穩定,不同年級的評價者在認知水平上的差異,并未造成對評估結果的明顯影響。
4.3 教師各指標得分的分析
學生對主講教師評價總得分由基本涵蓋課堂教學環節的5項指標得分組成,各指標得分見表1。
結果顯示:指標1的得分總體最高,指標4的得分較低;指標3和5的離散度最大,其余指標的得分比較接近。數據表明:教師在課前準備上向學生說明了該課程在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包括學習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所用的教材和主要參考書)。在教學方法上,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發學生的興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大膽管理學生這幾個方面教師還有待加強。而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熟練程度,概念準確性、原理清晰性、舉例典型性和邏輯性、重點突出性、概括難點準確性,反映科學前沿信息,擴大學生視野,有計劃地進行質疑、答疑、討論、習題課、計算機操作及作業批改等方面表現參差不齊。
學生對輔導教師評價總得分由基本涵蓋教學環節的3項指標得分組成,各指標得分見表2。
結果顯示:指標1,2,3的得分總體很接近,但是指標2離散度最大。數據表明:輔導教師在輔導教師的基本素質,輔導教師的工作態度,能力表現這三個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在是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是否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理解問題的能力,是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否重視基本技能和個性發展,是否有計劃地進行質疑、答疑、討論、習題課、計算機操作及作業批改等表現參差不齊。
主講老師對輔導老師評價和同行對主講老師評價,因為數據量較少,不具有統計性。
4.4 教學得分的分布情況
學生對主講教師評價總得分統計情況見圖1。
結果顯示:90~100分占31%,80~89占54%,80分以下占5%。總體看來,主講老師的教學情況較好。85%以上的老師都很認真負責,但是15%的主講老師授課上還存在問題,甚至還有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為差和不及格。
學生對輔導教師評價總得分統計情況見圖2。
結果顯示:90~100分占13%,80~89占80%,70~79分占7%,70分以下占0%。總體看來,輔導老師的輔導情況很好。93%以上的輔導老師都得到了學生較好的評價。
5 評教的獎懲方案
從愛護并培養青年教師為著眼點,學院本著以公正、公平的原則,實事求是的態度來開展教學評價工作。基于此,系部將評教結果與教師課酬掛鉤,加大獎勵力度,對于加權排名在前列的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給予其課酬10%至20%的獎勵。
對于加權排名在后3名的主講教師,立即暫停其主講資格,僅安排下一學期的輔導課程,扣其10%的課酬以示提醒,督促其盡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當一學期的輔導課結束之后,本人要求重新上課時,須經試講,綜合評分通過后方能開課。
加權排名在后3名的輔導教師,除扣其10%的課酬以示提醒外,視其個人實際情況分別予以安排。
嚴把課堂教學質量關,要求所有輔導教師,必須全部跟班聽課,掌握授課進度和教學內容,做好輔導答疑及作業批改,并寫出教案,做出全部習題,按時答疑,上好習題課。對新上課或開新課的青年教師教師須經嚴格審查、試講通過后方能開課。
6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實踐成效
通過該體系的初步實踐,在學院率先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組織體系,保證了教學決策的有效實施和教學的正常運行;建立了以系辦公室為中樞,由專家、教師、教學督導員、信息員和網站管理人員組成的教學信息反饋系統,保證了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建立了層級結合,上、下貫通的教學質量評價運行機制以及切合實際、權重分明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本系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了教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增強了質量意識,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進一步確立
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過程。評價既是對系部教學工作的檢驗,也促使系部進一步思考、研究教學工作,從而強化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質量意識進一步得到了增強。
(2)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
科學的教學質量與監控體系的建立,對系部教、學、管工作都具有診斷、監督、導向的作用。使正確的做法得到及時強化,使不合適的計劃、方案、做法得到及時調整和糾正,教學工作得到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同時系部教學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教學管理工作者的責任心明顯增強,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
(3)促進了良好教風、學風的形成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引入了競爭機制,調動了我系教師的工作潛力和能動性。通過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在學科專業研究、教學研究、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及改進方面積極投入,多出成果。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青年教師的嚴格要求,精心培養,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同時,由于對教學質量實施了全面的監控,學生普遍感到學習中約束機制增多,學習的壓力增大,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廣大學生將被動的心理壓力變成了學習的動力,促進了勤奮好學,努力上進的學風。
(4)促進了系部教學管理的規范
評價指標既結合了教育部的評估要求,也考慮了學校及系部的實際,它是一種導向,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通過實踐,既檢驗了系部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推動教學管理工作向著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促進了系部之間的交流、學習。因為評價的過程也是一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
(5)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系統、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激活了教學過程的各種要素,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通過對系部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各因素的實時監控,促進各方面及時調整工作,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通過建立內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激發了系部教學自身的內在動力,形成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不斷提高的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孝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崔立新.服務質量評價模型[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3]鄭金洲,瞿葆奎.中國教育學百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