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作為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在日常寫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增強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模糊的形象具體化,深邃的意境明確化。因此,追求形象性和生動性就成為寫作過程中運用比喻修辭的一個基本要求。例如:
①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魯迅《故鄉》)
②希望猶如肥皂泡,一會兒又迸裂了幾個。(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例①句中將那女人比喻成畫圖儀器的圓規,貼切生動,很富于形象性,突出了楊二嫂臉瘦如削、身瘦如棍的形體特征,將她的瘦骨嶙峋刻畫得栩栩如生,傳神至極。例②句中用“肥皂泡”作比將那多收了三五斗的農民在賣糧時希望的破滅刻畫得真實形象,生動靈活地展現了舊中國農民生活的辛酸和苦難,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憎恨和控訴,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從這兩個明顯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比喻句都有一個基本相似的特征,若將這些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進行對比就可以知道這些比喻句的本體是一些相對較抽象的名詞或事物,而喻體則明顯通俗得多。這些比喻句的句型結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抽象事物+比喻詞+具體事物”,我們可稱之為“形象化”的比喻句。當然,本體和喻體的抽象和具體只是相對而言的。其實在這類“形象化”的比喻句中,本體的“抽象化”程度也是存在差別的,例②句中的“希望”比例①句中的“女人”就抽象得多,但它們與各自的喻體相比又較抽象。
然而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我們也會時不時地讀到一些特殊的比喻句。首先來看幾個例子。
③離開蒼老疲憊的家門,像逃跑出一個恐怖的夢境。(莫言《歡樂》)
④那時侯,陽光還好,藏在墨綠的葉片下的辣椒像一串串凝固的血淚,也像一串串沉重的嘆息。(莫言《歡樂》)
⑤新鮮的微風拂拂地吹著,好像地球的幸福的嘆息,掠著濕雨的小鳥的快樂的歌聲,可從田野森林間聽得。(莫泊桑《一生》)
⑥她(唐小姐)的眼睛并不頂大,可是很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話,大而無當。(錢鐘書《圍城》)
從上面四個比喻句中我們能夠發現一個相似的特點,而且這個特點與前文提到的那一類“形象化”的比喻句的特點恰恰相反。這些比喻句的本體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具體的事物,而喻體相對來說則顯得抽象深奧難懂。這一類比喻句的句型結構可以大致理解為“具體事物+比喻詞+抽象事物”。我們也可稱之為“抽象化”的比喻句。
分析這一類特殊的比喻句有時還會產生理解上的困惑。例如第③句。首先,這個比喻句將“家門”比喻成“夢境”讓人難以接受。其次,它的含義也難以理解,為什么“蒼老疲憊的家門”會像“一個恐怖的夢境”一樣叫人可怕?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只有將這個比喻句置放到作者的原文情境中去。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高中畢業生高考多次失敗后回到家中看到家的感受。母親的極度失望、嫂子的無情譏諷和哥哥的萬般無奈都像一支支利箭射進了主人公那本已千瘡百孔的心靈,因此會讓文中的主人公對家產生一種恐懼感,恨不得在這個家中徹底消失。這個比喻句就抓住了“家門”和“夢境”在“恐怖”上的相似性,把主人公心中的恐懼和痛苦活現在讀者面前。例④句講的是主人公在看到墳墓上紅紅的辣椒時的心情。躺在墳墓里的人曾是他心愛的戀人,因此,當主人公高考再次失利后,從那個恐怖的家中走出來坐在這個墳墓上看著眼前這些辣椒,睹物思人,深藏于心的記憶就像潮水一樣涌了出來,心里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仿佛眼前這些辣椒一樣的“沉重的嘆息”聲,而看著辣椒就如同看見了“一串串凝固的血淚”,叫人窒息,叫人心痛。例⑤句將“微風”比喻成“幸福的嘆息”,很顯然就表現了與例④句相反的輕松愉悅的心情。例④、⑤句的喻體的中心詞都“嘆息”,只是在前面添加了不同的形容詞就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情感狀態。從這兩個句子我們還可以明白這一類比喻句都是要用一些抽象化的喻體來闡釋人物在某種特定情境下的心境,或恐懼,或憂郁,或溫暖,或幸福……而前面那一類“形象化”的比喻句則更多的是要表現人或事物在某種情境下特定的形象特征。例⑥句中作者并沒有描述“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到底是什么模樣,而是將它比喻成從政治家口里說出來的“大而無當”的政治大話。這時我們仍然很難準確地描述那眼睛,但“政治家的大話”大多是一些空洞無物不切實際大而不當的豪言壯語,我們透過這個比喻句就可以看出“許多女人的大眼睛”由于太大而在臉上顯出來的不相稱、不和諧、不協調,從而更加突顯了唐小姐“并不頂大”的眼睛的溫柔可愛。
其實,在這些“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比喻句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都是在運用一種“陌生化”的寫作手法。“陌生化”理論是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寫作過程中要使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起來,實現對日常語言的創造性破壞和有組織的違反,從而造成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增加語言的表現力,使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作品的新穎別致。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對于司空見慣的事物總是視而不見,只有新穎別致的事物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興趣。運用“陌生化”的語言打破人們的常規思維就能讓讀者領會語言的魅力和思維的樂趣。同時,運用“陌生化”的語言來豐富作品往往會使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但這種困難并不會使讀者對閱讀材料敬而遠之,恰恰相反,它能增添理解的興趣。興趣的生成和發展就存在于解決困難的過程當中,同樣,在這個過程當中,讀者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有意識的解讀,讀者與作品、讀者與作者就會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交融。
在寫作過程中運用比喻修辭增加語言的表現力時,我們應該努力實現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責”。所謂“切至”,就是指本體與喻體的特點準確貼切地相似。一般對于“形象化”的比喻句來說,它們是要表達作者對外界事物及其關系較為客觀真實的看法,通過“形象化”的喻體揭示本體的特征,以此來增添語言的樂趣、降低理解的困難,因此,惟有本體和喻體越相似,比喻句本身才越準確真實,越形象生動,語言才更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樣,也惟有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愈充分,讀者才愈有準確理解作品意蘊的可能性。對語言這種形象性生動性理解得越準確越深刻,對作品產生的共鳴也就越強烈。與“形象化”的一類比喻句相比,“抽象化”的比喻句的相似性就更多的是追求本體與喻體的“神似”。這里的“神似”并不是事物本質上的相似,而只能理解為意蘊上空靈朦朧的相似,它是作者主觀想象中創造出來的相似性,更傾向于一種主觀的鑒賞。追求本體與喻體的“神似”就應該自然而然地運用“抽象化”的比喻句來表達人物特定的心境。“神似”越充分,作品中語言體現出來的藝術張力就越大,就越能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審美的愉悅。“抽象化”的比喻句往往能收到劉勰所謂的“以敷其華,靜聽回視”的效果,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當然,與“形象化”的比喻句相比,“抽象化”的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要模糊得多。無論是對于“形象化”的比喻句還是“抽象化”的比喻句來說,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都應該自然而然地突顯出來,讓讀者在不經意間領悟作品語言的魅力。
通過文中幾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發現,在運用比喻修辭的過程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總是通過特定的限定詞體現出來,因此,如何選擇恰當的限定詞來表達具體的寫作情景和特定的人物心境就成了準確運用比喻修辭的關鍵和根本。在寫作過程中運用比喻這種修辭手法來增添語言的魅力時,就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景和人物的情感狀態來選擇是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句還是“抽象化”的比喻句。總之,任何一個比喻句的運用都必須符合寫作的情景和人物的心境,否則,離開寫作情景和人物心境的根本去空談比喻修辭的運用是沒有意義的。
(李功連,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