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試行)已于1993年5月22日由國家教委頒發實施。作為一門職業語言,它是每一位任課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并積極嘗試探索的問題。這里,筆者結合幾年來從事口語教學的體會,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求與同行交流,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要想教好一門課,必須明確所教課程的性質和任務,以便有的放矢。《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標準》)規定,教師口語課“是研究教師口語規律的一門應用語言學科。是在理論指導下培養學生在教育、教學等工作中口語運用能力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是培養師范類各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必修課”。這里明確規定了這門課的性質和任務。《標準》指出“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口語訓練三部分’組成”。《標準》對三部分之間的關系作了如下表述:“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普通話訓練是前提,貫穿本課程的始終。一般口語交際是社會人際交往中基本的口頭語言活動,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語交際訓練是普通話訓練的繼續和深化,是教師職業口語訓練的基礎。教師職業口語是用標準和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表達的符合教育教學要求的專業用語,是師范院校學生首要的職業基本技能;教師職業口語訓練是一般口語訓練的提高和擴展。”這些規定,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起到了指導和促進作用。
本著規定的要求,結合大量的事實,我們認為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水平的條件下,教育教學效果往往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的能力和技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信(下)》中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育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促進、互相調節的雙向思維傳遞活動,教師必須隨時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效果進行分析,并將口語實施過程中來自學生反饋的信息作為調節教育、教學口語的重要依據。教師運用口語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任何現代化手段不能完全包辦代替的。因此,口語表達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結構中最基本的能力。口語表達技能訓練,應是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首要和最基本的訓練。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工作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就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作為課程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斷求索,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口語訓練環境,使學生對口語課感興趣
心理學和生理學已經證明:人為的緊張也是抑制人的思維活動的一種障礙。而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和口語交際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做到與學生平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要一改過去的“師道尊嚴”,和學生以朋友相處,以心相交。一個寬松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的形成,取決于教師的民主意識;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尤其需要民主的氛圍和相對自由的思想空間。教師樹立良好的民主形象,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和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由于我區比較偏僻,經濟文化落后,人們對學習普通話的意義認識膚淺,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說方言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說普通話則被視為“新生事物”。加上這些年來中小學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其他各方面的培養,學生普遍重“寫”而輕“口”。因此,我們的在校生普遍存在著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缺點,在公開場合中,別說他們普通話基礎差,用普通話不能準確表達,就連用家鄉話也不能流利自如地表達。具體表現在:一是普遍怕當眾說話;二是大部分同學在臺上局促不安,面部表情呆板緊張,眼睛或朝下、或朝上、或朝外、或飄忽不定,兩手不停地抬起放下,或插在口袋里,不知該怎么辦,兩腳走來走去,身子搖來搖去……初上口語課,聽老師講還要每個人都上臺用普通話講一講,練一練,就感到特別緊張,唯恐第一個被點到名字的就是自己。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們便走下講臺,目光親切,面帶微笑,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以一顆誠心與他們交朋友,讓他們感到像在自己家里跟大姐姐談話,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有什么不明白的、不請楚的、說不準的也敢問了,結果課堂氣氛很活躍,你一言他一語的,大家愿意開口了,訓練效果大大提高。假如說老師嚴肅古板,不茍言笑,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距離感,從而加劇學生的緊張心理,勢必導致教學失敗。
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經常在訓練中為他們營造輕松的氛圍,做到輕松而不渙散,幽默而不流俗。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形成恰如其分地鼓勵,這就可以使他們的良好愿望成為現實。我們在班里從不點名批評學生,而是千方百計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滿腔熱忱的幫助,對于暫時落后的,加油鼓勁,相信他們也在努力,會進步的,努力做到把批評語言改為鼓勵語言,使學生愛上口語課,并樂意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我們常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敢于開口用南腔北調的普通話進行表達,就有希望使自己的普通話頂呱呱!”尤其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是耐心勸導,給他們講自己當初學習普通話、講普通話的體會,使他們認識到學習上有困難是正常現象,關鍵在于要敢于面對困難,想辦法戰勝困難,使學生感到老師是樂意幫助他們,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一信其道”、“學其理”、“練其技”。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學會了夸獎學生,激勵學生,寬容學生,等待學生,就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每個學生的成功。我一位生物系學生盧漢中,剛上口語課時,他一個字都不會說,給他正音,我用普通話說—遍,他卻還是用方言小聲學一遍;輪到他上臺時,不是沉默,就是緊張得用方言講且語無倫次,班里的同學有的發出了善意的笑聲。對此,我說:“從笑聲中我感到了同學們的友好,從盧漢中同學身上我感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誰不想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誰不希望自己的語言表達能準確無誤,自己開心,別人羨慕?是的,都想!盧漢中同學更想!我愿意付出我的全部來幫助漢中,幫助大家,也幫助我自己,以求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聽完我的話,教室里掌聲四起,我從學生們的表情中感到了這種教學方法的成功。課后,我走到漢中身旁,詢問了他個人及家里的一些情況,繼而鼓勵他不要擔心,也不要懈氣。從那以后,在課堂上,每當讓同學們自由練習時,我便走到他的座位旁,不厭其煩地一字一詞一句地教,他跟我學時,每發對一個音,我就適時地點頭稱好,積極鼓勵,并告訴他在下面自學時應注意的問題。兩周后,他在“一分鐘說話’時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讀’了一首詩。嚴格說來,他這樣做并不符合我的訓練要求,但因為他的情況特殊,用普通話在眾人面前“讀”對他來說已是相當不易,所以我在評析中這樣說:“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漢中同學已克服了比常人多幾倍的困難開了這個頭兒,作為教師,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大家對漢中的情況非常了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若沒有吃苦的精神,沒有恒心,沒有大家的幫助是難以做到的,所以讓我們為他鼓掌加油!”接著,我又說:“作為老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擁有此刻!”而后來的事實也驗證了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對目光朝下的學生,老師應以輕松的口吻說:“這些學生比較謙虛,所以低著頭。”而對目光朝上朝外的學生,老師應善意地說:“這些同學責任心強,擔心外面下雨淋濕了室友的被子。”這樣,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充滿生氣,我也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中找到了正確的教學方法,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二、從最基礎的知識入手,循序漸進
盡管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大學生,可由于環境的制約,他們入校前并未掌握最簡單的語音知識。因此每次上課,我們都先從最簡單的一個個聲母、韻母、聲調講起,并結合方言,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訓練。先讓同學用方言和普通話兩種方法讀,從中找出二者的差異,進行辨別正音。中間還穿插著講一些假如發音有誤可能帶來的后果,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的重要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必要性,使學生從笑聲中受到教育。比如講聲母n和1的發音,可以講這樣一個故事:
火車上有一位男性旅客,聽播音員報過站名后,非常納悶,以致坐過了站,既誤了大事,又被罰款。為什么呢?原來呀,他把播音員“有下車的旅客請準備下車”誤聽成“有下車的‘女客’請準備下車”,以致想“我是男客呀,不讓我下車是為了……”。
還可以對比強調:“大部分學生都是河南(hén n)人,不是荷蘭(hél n)人。”
再比如講聲母f和h的發音,有這樣一則笑話:“某人買了雞蛋,壞了,就找賣主換,賣主說,‘沒有雞蛋了,我給你fan個鴨蛋吧’。”我還讓有發音缺陷的同學讀下列詞語:“吃豆腐、刮風,相聲演員馮鞏”等,帶有鄉音的同學讀成了“d uhu、gu h ng、h ng g ng”等。因為這些讀音在學生中普遍存在,所以例子一舉出來,大家馬上聯想到XX就是這樣說的,于是找到了可以幫助的對象,而有類似毛病的同學也明白了自己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大家互幫互學,由最簡單的知識明白了深奧的道理,感到收獲不小,學習興趣也給調動起來了。這樣,普通話基本知識學會了,為以后的再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三、緊抓練習,講求實效
口語教學中學生的練習是一主線,讓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這根主線來展開,教師應以讓學生進行充分有效的練習為目的來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從練習中發現問題再回到練習中解決問題。教師光講”而學生“不練”等于“白干”。實踐證明,有步驟的練習十分重要,質量高,效果明顯。
(一)處理教材嚴格遵循精講多練的原則,大膽取舍,重點突破,改變蜻蜒點水面面俱到式的教學。新編《教師口語》教材內容全面,材料豐富面具體,而課時又那么有限,加上口語表達技能的復雜性,所以講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從實際出發,適當多安排些訓練,讓學生多實踐,多體會,而有些內容如表演性口語表達訓練則讓學生憑個人興趣自學自練,還可以組織課外訓練如興趣小組及各種類型的比賽,以滿足部分學生特殊的訓練要求。
(二)教師對教學重點的講解緊密結合學生的練習進行,必要時變講解為講評。具體說來,初練后抓住問題所在講解,復練后注意提醒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或正確的語氣語調,最后注意總結學生整個練習中的成功得失,使之認識更明確,體會更深刻。
(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設計多種新穎有趣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練中有樂,“樂練”不倦。
作為一門技能訓練課,教師口語必須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訓練前提,這就要求訓練內容和形式能激發學生投入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或重新編排練習題及練習方式。從題型上說,有試探學生深淺的練習題,有隱蔽問題的練習題。朗讀、復述、解說中的練習可用此類,根據準備時間的多少可安排階段性練習和貫穿整堂課乃至幾堂課的練習,前者如說明某個觀點,后者如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從難度上說,有一般性的,如:“頂針續麻”、“快接話茬”,有難度較高的,如“即興演講”。從練習上說,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安排不同的練習方式,有自由練、同桌練、十人小組練、老鄉一組練、師生對練、個人登臺練及將全班分為正反兩大方的集體練等,再比如每次上課前的“一分鐘說話訓練”,我都讓學生輪流主持,這樣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個個全力以赴,個性得以創造性地培養,讓學生在學習訓練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變被動的“要我練,要我說”為“我要練,我想說”,從而使“學無止境”。教師口語的教學方法更是奧妙無窮,以上僅是我上課的一些體會,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
(張華莉,河南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