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的大招牌、亮眼的橙色外觀、新鮮制作的奶茶、果汁、刨冰,2004年底,一家名為“街客”的珍珠奶茶小店在上海街頭露面,很快在大小街頭賓客盈門。短短一年多時間,“街客”迅速蔓延,在上海開出了200余家店鋪,也成為許多加盟商賺錢的好途徑。
當曾經風靡一時的諸多珍珠奶茶鋪因為殘酷的競爭和微薄的利潤,紛紛退出上海市場時,“街客”有的卻是店鋪越開越多的架勢。
“街客”起源于2000年避風塘茶樓的外賣窗口。當時,上海珍珠奶茶店已開始紛紛走下坡路,但由于口味做得很地道,在最初的3年時間里,避風塘茶樓外賣窗口的營業額只有上升沒有下降。
這樣的好勢頭,促使著避風塘茶樓將其外賣窗口演變成獨立的“街客”品牌外賣店。經過一年半的前期準備,2004年底,“街客”開始在上海街頭迅速鋪開。
“街客”并沒有走傳統的珍珠奶茶鋪路線,所賣的產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奶茶和飲料。樸喆告訴記者,“街客”公司里有一個由市場部和產品部相關人員組成的小組,除了一般的市場調研外,還負責新品的研發、原料的選擇、上市推廣方案的制定和顧客信息的反饋。
根據季節的更替,“街客”每年都有兩次固定的產品銷售結構更換,夏天推刨冰等冰爽系列產品、冬天推熱巧克力等暖心系列產品,同時在顧客并不察覺的前提下,將銷量不好的產品逐步撤出市場。
與此同時,“街客”每2個月還會推出一些新品種,這些新品并不是在所有店鋪同時上市,而是首先挑選10家左右的店鋪作為試點,如果成功,再“因地制宜”逐步推廣。像冰沙系列就會著重挑選辦公樓集中或商業中心地區的店鋪,而針對學生的系列產品就會選在學校附近鋪門店推廣。”樸喆說。
樸喆告訴記者,“街客”有個比較明確的定位,瞄準的是那些年輕人群,且以女性消費者為主體。于是,店鋪顏色的挑選就集中在那些鮮明、出挑的色彩,也給顧客一個視覺上的沖擊。
統一的色彩、統一的裝修風格,這讓“街客”形成了一個品牌效應。而“街客”也希望這一點能夠讓其與其他的珍珠奶茶鋪形成區別,同時以年輕活力的形象來吸引顧客,成為一個有效的競爭力。
就像看到麥當勞“M”的標志就想到要吃漢堡一樣,我們也希望顧客看到“街客”的招牌和橘黃的色彩,就想到要喝奶茶。
除了在各店鋪進行各類產品促銷活動外,從去年開始,“街客”開始積極贊助各類演唱會、明星活動,頻頻曝光以推廣自己的品牌形象。
“不奇怪,我們要做的是品牌企業。你想想,珍珠奶茶店贊助演唱會的,也只有我們一家了吧。”說這話時,樸酷很是驕傲。
“街客”在上海的200余家店里,加盟商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如何保證加盟店的品質,成為“街客”維護總體品牌形象的一大關鍵。
樸喆告訴記者,在加盟商開店之前,公司會對加盟商進行10天的職前培訓。而每個新品上市后,也會有專門的培訓。
“街客”內部有一個嚴格的回訪制度,一個專職經理負責近30家左右的店鋪,定期對這些店鋪進行回查,并檢查產品的銷售情況、店鋪的經營情況、監督店員的操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