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冬至日,進入數九寒天的北京一掃前夜的寒風,突然溫暖了起來。午后最撩人的陽光中,我和羅允善坐在窗口閑聊,她熟練地操作著電腦,不時地轉過屏幕給我展示上面的內容。
羅允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韓國留學生,現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傳播與文化方向的碩士學位。為了完成對允善的訪談,我來到了她位于海淀區雙榆樹南里的小屋。屋子擁擠卻很干凈,電視柜、電腦桌、床和一張簡易的折疊桌幾乎占滿了小屋的全部空間,電視旁還擠著一架小提琴和譜架,譜架上夾著一張五線譜和韓文譜。我隨手翻看曲譜,允善不好意思地笑了:“剛開始學,這個很簡單,就是那首歌ding ding dong,ding ding dong,”她開始哼起調子來。這就是允善給我的第一印象,單純、可愛,仿佛對一切都懷著嬰兒般的興趣。
伴隨著允善電腦上不斷打開的韓國視頻節目,我們的談話快樂而自由地層開,卻始終沒有偏離大伙兒都感興趣的主題——韓劇。
韓劇讓我忘記了陌生
1998年的羅允善,是漢城一家貿易公司的普通職員。當時公司有兩筆跟中國的生意,與中國方面的接觸過程中,羅允善嘗試地學習了一點中文,這便是她與中國最早的一點點淵源。2001年,她竟幸運地被韓國文化部選拔來中國從事文化交流,這一來,就真的迷上了中國,從此扎根北京。
允善說,她在漢城時很少看韓勵,來到北京以后,一來重回學生身份有了很多閑暇時間,二來需要與祖國保持一種文化上的聯系,韓劇就成為她課余消遣的重頭戲。允善每年暑假會回漢城一趟,一年一次的回歸顯然不能讓她足夠接近,中國電視中排山倒海的韓國故事讓她徹底忘記了那份陌生,看著大街上處處張貼的韓國明星照,允善覺得祖國總是這樣的接近。“現在我基本上都是從網上下載片子了,”允善隨手給我打開一個她經常獲取資源的視頻網站,最新的各種韓國影視、綜藝節目和MTV,應有盡有。“所有的片子看過以后,我都會把它刻成碟,”允善邊說邊拉開電腦旁的抽屜,滿滿一抽屜的刻錄碟片,都是看過的一些劇集。
一部戲能放8個月。“廢人”也愉快
說起韓劇來,允善真是打開了話匣子,怎么也停不住。《對不起,我愛你》和《巴厘島的故事》是她最喜歡的兩部韓劇,“我真的好喜歡《對不起,我愛你》哦,看完這部片子之后我大概難受了一個月。”和所有的觀眾一樣,允善為劇中的情節和人物牽腸掛肚。她介紹說,與中國相比,韓國劇集播放的周期會更長。一般來說,電視臺會選擇周一和周二播放劇集A,周三和周四播放劇集B,這樣一部在中國播放周期大概1個月的片子在韓國的播放周期可能達到8個月,而喜歡劇集A的觀眾可能在周一周二的相關時間內取消一切活動,在非周一周二的時間內等著劇集A,故有電視劇“廢人”之說。“我去年的傳播學課堂論文就寫的這個!”允善很有研究地給我展示這一發現。當然,“廢人”并不帶有褒貶指向,有很多年輕人,因為劇中人物的感召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治療了憂郁癥,這樣的例子在韓國屢見不鮮。
其實,慢慢播也有它的好處,韓國的電視劇大多可以保持邊拍邊播,這會使韓劇像新聞一樣新鮮無比,或許這也是韓劇吸引人的魅力之一。比如去年年初,日韓獨島問題出來之后,韓劇中的人物會在毫無相關情節的情況下突然振臂大呼:“獨島是韓國的!”讓人忍俊不禁。而SBS剛剛播完的《布拉格戀人》中,在外交部工作的女主角會演繹到當時正在召開的釜山APEC峰會,電視劇仿佛無差別地與生活同步。雖然這樣會帶來影視邏輯上的硬傷,還會在觀眾的意見壓力下不斷修改劇本帶來預算的增加,但那股新鮮勁兒還是讓允善欣喜不已。
《大長今》為什么這樣紅?
去年10月,《大長今》的熱播把韓劇在中國的熱度推向了頂峰。允善說,04年在韓國播出時她就聽說了,據說頭兩集收視率就突破了50%,北京一出盜版碟,她就買來熬夜看完了,特別喜歡。《大長今》為什么這樣紅?“我也很納悶,這部片子怎么會紅遍整個東亞,其實,韓國一直有歷史劇的傳統,只不過中國人可能才看到罷了!”說到《大長今》的時候,允善甚至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我們一直都有看這種歷史劇的習慣,比如《茶母》《海神》《女人天下》等等。”韓國本土晚上播出的大多是歷史劇,因為韓國電視臺沒有劇集重播的習慣,只能通過分配調配好之后,讓不同的喜好人群都可以跟蹤收看自己喜歡的劇集。韓國家庭主婦比較多,白天不上班,電視臺投其所好,愛播感情戲,但一到晚上的黃金時間,電視臺知道是爸爸拿著遙控器,電視上就基本以爸爸愛看的歷史劇為主了。
當然,《太長今》的走紅畢竟有其特別的地方。從允善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是一部五十多集的大規模古裝戲,一個有著歷史原型的傳奇故事,一個有著漂亮宮廷料理的視覺盛宴。再加上息影多年的李英愛的加盟和大制作。宣傳的轟動效應,這可能是它如此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一般的影視劇收視率是隨著劇集的播出慢慢升高,而《大長今》的先期推廣就非常成功,實在是韓劇出口史上的一大奇跡。“從韓劇的發展來看,不管是技術還是內容,《大長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對視覺效果的高度重視,化妝。首飾。俊男、靚女……片中元素無不追求精致,對于觀眾來說,哪怕內容無聊也可是一種視覺享受,再加上感人曲折的情節內容,想不紅怕也難了!”
允善還介紹說,韓劇的紅火與韓流席卷全球其實是相輔相承的。正是韓流的出現,使得導演演員更有責任感,他們知道作品不僅是拍給國內觀眾看的,國外觀眾也在看。所以,他們以一種維護韓國形象的態度認真打磨著那些電視劇,而且出口也可以帶來預算投入的增加,可以進行更好的拍攝,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告別羅允善后,我細細地整理了與她的談話。我發現,她既是一個韓劇的旁觀者,習慣于用專業眼光審視光怪陸離的影視文化,又是一個韓劇的參與者,她和我們一樣,為劇中的悲歡離合大喜大悲。正是在這種角色轉換中,她完成了感性人對韓劇的一些理性思考。
編輯/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