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政府組織的興起,代表著人類社會重大的組織制度創新,在政府部門和營利性組織之外發揮著協調、輔助和補充功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組織力量。
要用科學的理論教育和武裝非政府組織這支隊伍
全國大約有民間非營利組織專職人員300多萬人,還有為數眾多的志愿者隊伍。截至2004年底,重慶市共有各類中介組織10 859戶,從業人員7.8萬人,全年服務收入62.7億元,納稅3.34億元。社會中介組織作為重要的社會基本單位,成為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實力,又有自身發展活力和社會影響力,成為新的就業熱點,也是聯系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特別是我們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社團和行業協會,具有人才、技術、信息和體制等方面的優勢,在理論創新、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扶貧開發、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行業管理、社區建設、體育保健、農村專業經濟等領域具有很強的能量儲備。在促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建言獻策、科學普及、理論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非政府組織是構建和諧社會很重要的社會力量,因此發展和培育好這支隊伍十分重要。一是要引導民間組織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治會,在意識形態領域要把好政治導向關。引導它們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充分發揮在繁榮重慶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作用,成為黨和政府的“思想庫”、“智囊團”,不斷增強社科類社團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二是要教育從事社會中介工作者掌握時代賦予的職能、職責,自覺更新觀念,提高創造能力,掌握新本領,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敬業奉獻的實踐者、開拓者。三是要建設一支適應當代社會中介工作需要的專業人員隊伍。業務主管單位要有計劃地指導這些社會組織逐步建立健全行規行約、服務規范。四是要建立社會中介組織教育培訓機制,通過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造就一批懂法律、懂政策、懂業務、善服務、講誠信的專業人員隊伍,在構建和諧重慶的偉大實踐中擔當起應有的角色。
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優勢社團和行業組織
隨著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眾多與公民相關的社會公共事務要由社會組織來承擔。一是要配合事業單位改革,將部分政府職能移交給這些組織。應抓住事業單位改革的良好機遇,將部分行政職能移交給中介組織,按照“政市、政資、政事、政社”分開的原則,把政府承擔的一些服務性、操作性、技術性工作交給社會中介組織來承擔,如:行業標準、行規行約的制定,行業培訓、行檢行評的組織,質量監督與檢測,標識和資質證書、原產地證明的發放,以及適應行業協會的服務、代表、溝通、協調、監督、研究以及部分行業管理職能等。二是要積極培育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加強和改進對社會中介組織的管理和監督,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條件。就當前而言,重慶市社會團體和行業組織發展水平總體較低,組織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功能不齊全,難以滿足公民各種公益性需求,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空間極大。政府部門應協同配合,積極推進各項工作,促進社會中介組織在結構、規模、布局上的合理性;同時,優先、重點發展一批與市場經濟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的中介組織,建立健全協同管理機制,大力推進全市中介服務業規范發展。三是要實施必要的財政扶持政策。呼吁政府在政策許可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在各產業結構調整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扶持基礎學科社團和公益事業的中介組織發展,或者設立中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以補助、貼息等方式主要用于支持中介服務業制度創新,資助行業協會發展、中介組織的人才培訓、再就業中介服務、農村中介服務和民間公益性中介服務。
要提高非政府組織自治能力和政府服務管理水平
社會中介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將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一是要通過加強社會中介組織民主制度建設,增強會員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幫助社會組織提高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為它們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政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研究,探索形成長效協同管理機制,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要對社會中介組織規范發展工作加強檢查和督辦力度,將其納入政務目標考核,確保我市這些組織規范發展工作的順利推進。三是要加快構建這些組織監管服務信息網絡,推進非政府組織信用體系建設。呼吁建立完善全市統一的組織統計分析體系和信用監督管理體系,盡快建立真實、完整、統一、高效、便捷的監管信息系統和服務信息網絡,實現全市社會中介組織的信息聯網、信息共享。
要努力構建群眾利益的調節機制
在維護各方面利益、促進社會公平發展中,一是要繼續推進各類中介組織堅決與政府部門脫鉤,與政府主管部門解除行政隸屬關系,人、財、物不再由政府主管部門管理;二是要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應結合貫徹行政許可法和政府審批制度的改革,將能夠由行業協會行使的管理職能盡快下放給行業協會;三是要把應屬于行業協會的為會員提供服務、搞好行業自律和維護合法權益的社會職能交給行業協會:四是要把適宜行業協會承擔的某些行業管理職能委托給行業協會行使,包括支持行業協會開展行業統計、信息咨詢、人員培訓、價格協調、展覽展銷、公信證明、產品推薦和參與制定行業發展規劃、質量和技術標準、技能資質考核等工作,使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調、維權、服務、自律、管理的功能;五是要迅速建立以利益調節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建立規范的對話和協商調節機制,引導非政府組織在代表各個利益群體中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利益關系。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