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之后,怎樣使手中的農產品迅速地走向市場?運用如下銷售術,可收到較好的效益。
1.上市之前先摸底。許多精明的農民在產品上市之前就已摸清市場的購銷動向、行情走勢,找準銷售對象,建立起較為穩定的流通渠道,產品一上市即可銷售出去。若能事先訂立購銷合同,就能免去后顧之憂。
2.名特優新產品有市場。農產品要想引起消費者的重視并為人接受,必須以科技為主導,在提高產品檔次、提升產品的質量上下工夫。引進推廣名特優新品種,提高農產品的外在和內在品質,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便能贏得先機,搶占市場。
3.不趕旺季趕淡季。像瓜菜、水果等產品,旺季和淡季的價格往往相差很大。農民朋友應該掌握這個規律,努力發展早熟和反季節品種,使產品上市時間提前或推遲;或者在旺季把一些大量應市的農產品保鮮儲藏,等到淡季出售,以求賣個好價錢。
4.尋找多種銷售渠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尋找多種銷售渠道,使產品能及時銷售出去,減少不必要的損耗,不失為明智之舉。除了找商業部門銷售農產品外,也可以找購銷、販運專業戶經銷,還可以采取“聯合體”的辦法,搞產、供、銷一條龍,平等互利,共同受益。
5.利用傳媒“喊”著賣。許多農產品質量很好卻賣不出去,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市場知名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充分運用大眾傳媒如期刊、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的傳播功能,大力推銷自己的農副產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網上推銷能收到其他推銷方法所不能及的獨特效果。
6.選好運輸方式。農民朋友在得知某地急需某種農產品的準確信息后,還應該考慮運輸方式。對于一些急需的瓜、果、菜等農產品,遠距離運輸宜采用航空或火車等快捷運輸方式,雖然這樣運輸費用稍高一些,但是實際利潤也往往高得多。
7.非種植區售價高。由于人們大都喜歡嘗鮮,種植區的消費者總是食用某種農產品會產生一種排斥或厭煩心理,而非種植區的消費者想買這種農產品卻因貨少售價常常偏高。所以將種植區的農產品運到非種植區銷售,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收益。(河南李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