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是高度集約化的栽培場所,人們在這個場所內充分有效地利用其設施、小氣候資源、土地、空間和時間,增加產出,提高效益。但是由于長時間的栽培和保護地內特殊的環境條件,造成了保護地土壤鹽分積聚,嚴重地影響了作物對養分、水分和各種元素的吸收,對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加強對保護地土壤障礙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一、保護地土壤的障礙因素
1.保護地鹽分積累引起土壤鹽分濃度增高是保護地普遍存在的問題
(1)保護地作物生長期間缺少自然降水的淋洗條件,剩余鹽分不能被淋溶,經毛細管作用,深層的鹽類又被帶到土壤表層,造成耕層鹽分積累。
(2)在保護地中普遍存在著超量施肥問題。菜農們為追求高產往往大量施用氮肥,據調查,平均667平方米(1畝)施氮肥300 ~ 500公斤,氮肥分解后形成的酸根離子不能被作物吸收,長期保留在耕作層內。經化驗,第三年的保護地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就在0.3%以上,已超過蔬菜土壤嚴重障礙指標0.25%的指標值。
(3)保護地多年連作單一作物,形成特殊的環境,使一些銨化菌、硝化鹵等有益的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而對作物有害的細菌卻發展起來,土壤微生物和無機成分的自然平衡被破壞,導致了肥料分解過程障礙,傳染菌得到發展,使土壤病害蔓延。
2.養分失衡造成生理缺素障礙和土壤酸化
(1)有機肥用量少,化肥用量大,影響蔬菜品質。
(2)氮磷肥過量,鉀肥缺乏,導致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成本高,肥害嚴重。
(3)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不均衡。保護地作物常常表現出缺素癥狀,因缺素而引發病害。由于過量施用氮肥,使硝態氮大量積累,加之有機肥投入量小沖性差等原因,致使土壤酸化嚴重,作物易出現死苗、生長點壞死等癥狀。
二、土壤障礙因素防治措施
1.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養分全面,對土壤鹽分、pH值、緩沖性等理化性質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而且還能增強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改善土壤的三元結構。結合施肥深翻土地,可使表層土與深層土充分混合。
2.作物秸稈還田
夏季休閑季節大量埋施作物秸稈,利用掩青腐爛分解中的微生物活動來吸收土壤中游離態氮素,增強土壤緩沖性能。
3.配方施肥
(1)對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掌握土壤養分含量,按作物產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科學地計算施肥量。施肥量計算公式為:施肥量=(作物攜出養分量-土壤可提供養分量)/(肥料養分含量×所施肥料養分的利用率)。式中作物攜出養分量是指作物的全部生物產量所含的養分量。這個數值可通過將作物的預計產量乘以形成每公斤作物所需的各種養分含量算出。每公斤作物所需的養分數量參考有關書刊介紹的數據。土壤中可提供養分量是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土壤未翻耕前采集耕層土壤樣品,測定土壤各種速效養分含量,代表可供本茬作物利用的養分量。
(2)根據作物品種調節肥料品種。葉菜類以氮肥為主,適量施用磷、鉀肥;塊根、塊莖蔬菜以磷、鉀為主,配施氮肥;瓜果類以氮、鉀肥為主,配施磷肥。
(3)適量施用微肥和生物肥。針對溫室蔬菜易發生缺硼、鈣、鋅等,可選擇施用高效速溶硼肥、氯化鈣、硫酸鋅等微肥;可結合噴藥進行葉面施肥,同時選用生物鉀肥,因它具有轉化土壤中鉀、磷及鐵、硅等元素的作用,能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
4.調節土壤pH值
保護地土壤酸化是較嚴重的土壤障礙因素,嚴重影響作物生長。因此應盡量不施過磷酸鈣、含氯肥料等酸性肥料和生理酸性肥料。對pH值小于5的土壤,耕翻時每平方米用石灰0.1 ~ 0.2公斤與土壤充分混合,可提高土壤pH值。還可以施用土壤改良劑聚丙烯酰胺、羧酸甲基纖維鈉鹽等改良土壤理化結構,使根系活力增強。
5.在夏季農閑季節進行土壤消毒可防治土傳病蟲害
(1)利用氯化苦或溴代烷消毒
在保護地內每隔50厘米挖直徑為10厘米的小洞,注入75%的氯化苦或溴代烷500 ~ 1000倍液消毒液100毫升,用塑料布密封,一般封10天左右,開封后翻地通風,使有毒氣體揮發。
(2)用福爾馬林消毒
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50毫升加水10公斤均勻地噴灑地表,然后覆蓋地膜,10天左右揭開通風,使氣體散發。
(3)用波爾多液消毒
每平方米用等量式(硫酸銅∶石灰∶水=1∶1∶100)波爾多液2.5公斤加賽力散10克噴灑土壤。
另外,還可以采用多菌靈、代森銨等進行土壤消毒。
(山東省東營職業學院農業工程系 鄒金環 姜金華 張愛萍 郵編:25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