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整個出版業尚處在艱難的轉型期,影響與制約出版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力資源永遠是核心資源。而員工的職業化程度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質量的顯著標志,建立職業化隊伍是出版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職業化是社會化分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勞動力市場化的結果。筆者認為,對職業化的內涵理解可以歸結為五個方面:一是職業意識,對職業忠誠,盡全力做事,并保持態度與行為的一貫性和穩定性;二是職業素養,員工達到崗位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要求,持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三是職業規范,企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制度與規則,員工尊重這些內部契約,誠實守信;四是團隊意識,能自覺地成為企業命運體中的員工,尊重個性和差異,發揮優勢和創新精神,最大程度地實現企業內部的和諧;五是客戶導向(利他導向),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知道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
出版社如何才能建立職業化隊伍呢?下面,將以中國宇航出版社為實證,就出版隊伍怎樣實現職業化進行一些探討。
一、培育職業化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長期習慣于計劃經濟的員工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打開封閉自己的那扇門,將目光轉向無限的外部世界,正確地認知自我,理解他人,感知發展的壓力,樹立職業化觀念。2000年年底宇航社中層干部民意測驗滿意度為23%,這或許和停業整頓中的沖突相關。2001年年底的民意測驗則多少有了一些平和,仍可以清楚地看出隊伍職業化程度相當低,無力參與現代出版業競爭,但積極的因素是改革成為人心所向。據此,社領導層對民意測驗結果反復進行了講解,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每個人感覺雖然良好,但是隊伍并不完全具備出版的職業化能力,這是宇航社長期發展停滯的內因。我們已大大落后于出版業改革進程。只有培育職業化觀念,相互尊重,按競爭規則行事,提高能力,才是最好的選擇。社領導層決定用三年時間將改革的螺母擰緊,引進骨干力量,設計出版運行流程與制度,建立初步的、有職業能力的出版隊伍。
二、構建面向市場的出版平臺
出版平臺是員工致力于出版實踐的舞臺,是出版社組織有效出版活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基礎。應結合出版業的特點、自身的資源、發展的階段與定位設計出版平臺,建立以出版為核心的虛擬企業,快速實現出版功能的提升,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主要關注以下兩點:
1.充分考慮到我國在出版產業鏈的發展和專業化分工上的進步。能借用社會資源辦的事就讓社會上相關企業與個體去分擔,逐步解決單位小而全的問題。迅速形成一支出版骨干隊伍,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輔助人員占主體的隊伍狀況。
2.充分注意到本出版社的軟肋是規模小、經濟能力不強、骨干力量不足。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官僚體制與作風,采用扁平化組織設計,即采取兩層管理,上層為社領導層,下層為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各部門均以出版項目管理為基礎而運行,將全員推向生產與市場一線。領導層集決策與執行于一身,肩負起出版社能力建設的責任,從自身做起推進職業化隊伍建設進程。
三、形成產品鏈條
出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出版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員工的智力勞動。出版社組織出版活動的規模愈大、質量愈高、市場購買力愈強、影響愈遠,出版隊伍的成長就會愈快。
宇航社確立了“立足航天、面向市場、育德啟智、書載人生”的立社宗旨,在圖書產品鏈上設計了兩大板塊,一為航天圖書,包括航天專著、航天手冊、航天教材、航天文化、航天科普等方面;一為大眾出版,包括外語學習、經營管理、IT技術、科學教育等細分領域。兩大板塊各具特色、相互促進,形成宇航社及其員工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四、推進員工職業生涯設計
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出版單位,員工的職業生涯設計也處于初級階段。對經營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是清楚目前的狀況、知曉下一步的要求,制定透明、穩定的激勵措施,允許員工進行合理流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促使員工對自身的成長有清醒的認識,能理性地予以規劃,并與組織的目標日趨融合。
宇航社根據目前的情況制定了清晰的崗位體系,明確了各崗位的上崗要求、考核標準及待遇,讓員工比較自由地選擇崗位,也給員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出版社初步實現了按制度管人管事,人力資源結構也相應得到改善與優化。我們正在積極推進領導者的職業化。員工在成長,在職業化,領導者自身的職業化不就更為迫切么?有了領導者的職業化也就必然地拉動全員的職業化,企業發展也就有了基礎。
此外對員工進行全面培訓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也是職業化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讓每個企業員工都認知企業,都愿意努力去為企業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