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9-21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民營圖書發行業高層論壇上,中發協非國有書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薛野認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民營發行業的日子真的已經進入冬天,也許會有一批中小企業在行業視野中消失。如何挺過這個冬天,中小企業的聯合重組成為與會代表討論的熱點話題。
生存危機逼近
新華書店轉企改制之后,上市的步伐逐漸加快,發展擴張戰略也逐步推進,許多省份以集團為中心,以資金為紐帶,已實現全省連鎖,統一物流配送,營業網點分布更加合理,賣場面積更大。新華書店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牢牢掌控圖書發行業的半壁江山。在控制教材發行的情況下,有些省份的教輔市場也在新華書店手中。拿湖北省來說,長江出版集團旗下的新華書店成立了教輔書刊發行社,取得了許多教輔圖書的省內總經銷權,圖書發行業利潤最豐厚的教材教輔圖書民營如果都拿不到經銷權,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新華書店實力增強,積極收復前幾年被民營發行企業蠶食的失地,另一方面則是河北、山東的農民直銷大軍以高定價,低折扣策略進入校園銷售,他們以1.5-2.0折進貨,2.5-3.0折出貨,頗受許多學校的青睞。學校進貨后,以8、9折或定價銷售給學生,中間的利潤非常豐厚,對學校有很強的吸引力。正規折扣銷售的中小發行企業如何拼得過他們?
而且,現有政策環境,民營發行企業的國民待遇有些還不能落到實處,主管部門對民營書業的引導、規范和扶持還沒有完全到位。在整體不規范的市場大環境中,中小民營企業生存小環境又如此,他們的生存壓力非常大。
“2005年,湖北省的民營圖書發行企業消失了1000多家。”湖北省書刊業協會副會長胡丹很感慨。
聯合重組之路
如果自身能夠做大做強,以實力應對變化,那當然很好。但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短時間內不能夠實現,并且面臨在競爭中隨時要死亡的危險。這樣的緊要關頭,聯合重組似乎是在重重迷霧中顯現出的一條道路,也成為一些企業的自覺選擇。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因素,有許多省市信譽好的代理商自覺聯合起來,調劑積壓品種、減少串貨,以達到互通有無的目的,同時確保自身的生存發展,在整個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聯合重組有哪些優勢呢?簡單來說,通過聯合,各個加入聯合組織的企業的分工會更細,進貨品種會更全;相互調劑積壓圖書,減少或杜絕不同地區間的串貨;資金雄厚,統一進貨就可以拿到更低的折扣,比自己單獨進貨,平均降低6-10個折扣,銷售成本降低;及時溝通交流,共同成長。通過這種聯合,對外統一宣傳和要貨,可以取得一種品牌效應和實力效應。同時慢慢樹立好的口碑,建立長期穩定的信譽關系和信譽網。當這種信譽度建立后,所有加入聯合組織的公司的知名度和業務量都會得到提升。隨著他們的生意興旺,那些信譽不好的經營商,慢慢就接不到貨源,會喪失總經銷方或出版社的信任,經營變得越來越艱難,最后關門退市,市場環境也得以凈化。
各地發展狀況不同,聯合重組的模式也很多,目前已知的模式可以簡單歸納為三種:
1.以品牌企業為核心的聯合體,企業以加盟形式加入,各個加盟企業獨立核算、獨立經營。這屬于松散型聯合。例如社科文藝聯合體、少兒讀物聯合體等。
2.共同搭建平臺,統一品牌,統一帳目,統一物流。較第一種緊密程度有所加強。例如“暢聯體”。
3.各加入企業出資組建集團股份制企業,成立以資本為紐帶的現代企業集團。這屬于比較緊密的聯合。例如江蘇鴻國集團、上海英特頌組建的一些股份公司。
這三種模式說不上孰優孰劣,只是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要求。以浙江人文圖書貿易有限公司為例,它把全省十一個地市的六十余家主要民營書業逐步實現品種加盟經營,并以經濟合同進行強化,各方效益顯著,加盟書店每年遞增。幾年來,幾乎沒有出現加盟店因信譽不良而中斷加盟的情況。浙江人文公司以經營教輔書為專長,如果書源更豐富,品種更齊全,也許全省的民營書業都會投入它的懷抱。
山東誠信圖書報刊聯誼會,成立于2001年1月份,淄博市書刊批發市場新聞書店的經理王建新任會長,協會在山東每個地級市挑選了一個信譽好的代理商邀請加入,現已有15家企業加入。五年的時間,所有加入的企業業務都有很大的發展,大家解決了庫存,減少了退貨的壓力,而且經常溝通交流,共同成長。“聯誼會選擇加入企業的標準是寧缺勿濫,成熟一家,加入一家,像山東聊城、德州地區,因為購物環境不良等原因,就沒有邀請當地企業加入。”王建新說。
協會里面所有經營商出去參加書市,都是統一行動和統一印制名片,在名片的背后就清楚地印出了聯誼會的會員名單,以便總發行方能夠分清楚哪些是他們的會員單位。并且王建新對這個聯誼會十分負責,每次出去開會都虛心聽取總發行方對他們會員提出的意見,并加以解決和改進。這樣一來,他們聯誼會的會員單位就不愁沒有總經銷商給他們發貨了,他們的生意隨著他們信譽的建立和好的口碑相傳,越做越紅火。
突破思想之門
現在在全國范圍內,民營書業企業聯合重組,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業者的思想。一些人不愿意挑頭發起成立組織,嫌麻煩,不愿意負責任。一些人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不愿意加入聯盟組織,受人領導。一部分是不放心,認為自己起早貪黑賺的辛苦錢投入股份制企業中,很可能沒有回報。還有人危機意識不夠,認為發展下去總會有一條生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思想一直停留在這樣的階段,想做大做強只能是一句空話。
我們不妨打開思路,看一下別的行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浪潮中,企業間的聯合重組幾乎波及絕大多數行業,并席卷全球。比如離出版發行業最近的音像制品發行行業,以前的音像制品發行以國營出版社為主導,民營企業的力量非常有限。而通過一系列聯合重組,現在,民營企業已從音像行業的“弱勢群體”發展成“強勢群體”,在行業所占比重已超過85%。可以說,民營企業的進入,為國內音像界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全國音像巨頭廣東中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子龍認為,由于國內從事文化傳播的企業起步較晚,實力尚不足以與國際市場的“巨無霸”相抗衡,尤其是資金問題,更制約文化企業發展。因此,建議想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社會資本持有者,最好做到統一步伐,采取聯合的策略共同謀求做大市場。
山西出版集團籌委會主任齊峰在“出版轉型的七個關節點”一文中也指出要賦予出版企業以更大的權力與自由,鼓勵出版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
合作帶來希望,通過聯合重組這條路,如果有更多的民營圖書發行企業能夠度過難關,發展壯大,也不失為中國的出版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