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當今中國的出版形勢,在看到朗朗乾坤、月白風清的亮色之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陰晴圓缺、發展不一的狀況,更不應該忽視陽光下的陰影,多一些辯證思維,多一點直面現實、直陳困境的勇氣。
比如,出版界現在隱藏著一種“GDP崇拜”,呈現著一種趕超沖動。
每當年終總結,每當書市閉幕,每當領導報告,每當個人述職,我們總會聽到、看到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數字,總會被數字化成果陶醉。
平常出版社討論選題,制訂出版規劃,當頭一句就是“能賺錢嗎”?能賺就上,不賺就緩,賠錢堅決煞住。
有的出版集團成立伊始,總覺得抓出版來錢太慢,不如搞房地產劃算,不如建大樓更顯政績。平時大會小會叫出版社報碼洋、算利潤,臨到書市開幕了,猛然才想到抓精品,才急于樹形象。
更有甚者,統計指標數字時,不少人有意無意加大水分,把計劃中的、虛擬的、意向的都算上,而且居然人人膨脹,個個欣然、釋然、坦然。
這些,都是“GDP崇拜”的心態在作祟。
以經濟利益作為最主要的驅動力,迷信市場萬能,追求碼洋至上,經濟增長成了鐵門檻、硬指標,社會效益、精品工程、原創、主創、特色、個性,統統讓位了、過時了。“白頭編輯在,閑坐說碼洋”。這不能不說是出版改革中最難忍、最難言的心頭之痛。
今年9月8日,中國首發“綠色GDP”報告。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在報告中披露,2004年中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達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更有專家估算,要全部治理2004年的環境污染物,需要一次性投資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按“綠色GDP”標準衡量,除了環境污染的損失,還要計算自然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人文損失成本,這幾項有形無形、短期長期的損失一一相加,這個負數又將是何等巨大、何等驚人?
發展是硬道理。經濟效益是重要指標。這些都是改革的共識。但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論更是改革的本質規律。科學、和諧的發展,要求經濟、政治、文化即自然、社會、人文等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出版“GDP崇拜”,事實上已經陷入了出版的瓶頸。從市場萬能到市場無能,從碼洋至上到碼洋難上。據《2004-2005年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統計,2004年全國圖書純銷售67.06億冊,486.02億元,光庫存金額就是純銷售額的92.4%,壓庫、報廢的品種碼洋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出版物盲目追求數量規模效應,低端同步的海量教輔,為什么一壓再壓就是控制不了?出版“GDP崇拜”、趕超情結、浮躁心態背后包藏著的私心、私利,當是一大禍根。它本來追求經濟效應,但直接導致了整個出版生態鏈的崩潰,造成了物資流域(森林資源、水資源等)、銷售流通領域、閱讀欣賞文化消費領域的極大破壞。禍害所及,浪費了資源、敗壞了學風,誤導了讀者,貽害了文化。它直接傷害了改革的根本動力:改革者個體、群體的智慧力、文化力、思想力,造成了改革成本的幾何數字的損失。
出版物的“GDP崇拜”,反映了某些出版人想像力的貧乏,創新力的缺失,自信力的衰退。出版人本身從事文化產業,從事影響人心、民魂、社情、世風的百年大業。但一味追求GDP增長而不顧其他甚至以犧牲根本利益為代價,這種傷根禍本的錯位,是對本職的褻瀆,對文化的輕漫,對科學的蔑視,對學術、知識的戕害,一句話,是對軟實力的破壞。
加速轉變出版發展觀念,綜合考察改革的社會成本和發展代價,破除“GDP崇拜”,正是當頭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