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鵬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業余攝影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干部中,愛好攝影的并不多,他是一個,張愛萍也是一個。相對于吳印咸、徐蕭冰等專業攝影師,童小鵬要方便得多。他長期在周恩來身邊和中央機關工作,不僅是我黨重要歷史的見證人,而且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一些重要場合拍攝照片。童小鵬拍攝的許多照片,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早在建國初,他就給新華社送去一批極為珍貴的底片。1990年,他又將珍藏多年的1500余張歷史照片獻交中央檔案館。
“李克農是我的老師”
老紅軍童小鵬出生于1914年,16歲參加革命。他原名“童大鵬”,只因小時候個子小,大家都喊他“小鵬”,久而久之,“童大鵬”變成了“童小鵬”,他也就以“童小鵬”為名。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童小鵬作為中共代表團搞譯電工作的隨員,與周恩來一同到了西安。他親歷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全過程,目睹了周恩來縱橫捭闔、砥柱中流的作用。他心里想,如果有一部照相機把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記錄下來,該有多好啊!
1937年3月的一天,西安紅軍聯絡處主任李克農從上海買回一部德國制的120照相機,李克農喜歡擺弄照相機,教會童小鵬怎樣拍照,并把這部照相機交給童小鵬保管使用。童小鵬從此迷上了攝影,到了“機不離身”的地步。在長達60多年業余攝影實踐中,他努力進取,不斷提高。童小鵬以嫻熟的技巧,敏捷準確地拍攝了諸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前的活動、第二次國共合作、周恩來在國統區、黨中央領導人在陜北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中央領導機關轉戰陜北等有文獻價值的鏡頭。
第一次為毛澤東、周恩來照相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一個新的使命擺到周恩來面前,同國民黨開始正式談判。從1937年2月開始,他先后在西安、杭州、廬山和南京四地,同國民黨進行了5次談判,歷時7個月。這年3月,周恩來從西安乘飛機回延安向黨中央報告在杭州同蔣介石談判的情況。童小鵬初試身手,拍下了周恩來下飛機后的留影。這是他為周恩來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同年5月底,國共兩黨正在談判,第二次國共合作還沒有實現,國民黨從西安派出“中央考察團”到延安和隴東的紅軍駐地考察。童小鵬陪同葉劍英、陳賡跟考察團一起到延安。在這次陪同考察時,他在延安鳳凰山第一次為毛澤東拍了全身照和半身照。那張全身照上,毛澤東穿布鞋,褲子較短,上衣口袋鼓鼓裝著東西。毛澤東的半身照,與美國記者斯諾拍的那張十分相似,毛澤東的著裝、神情基本一樣,只是臉部朝向不同。童小鵬還第一次為紅軍將領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海東、蕭克、劉亞樓等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鏡頭。
戰斗在國民黨統治區
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長期在武漢、南京、重慶等地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在險惡的環境中,周恩來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竭力團結一切抗日救國力量,抵制反共逆流。童小鵬在這段時間拍下了很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照片如周恩來在防空洞口接待外國記者、辦事處工作人員在室外用餐、堅持工作的照片。今天我們看到這些珍貴的照片,無不令人感慨萬千!
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童小鵬為了節約經費,就自己刻苦鉆研,摸索出一套沖洗、印片、放大技術。他的抓拍技術越加爐火純青。
“運籌土房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1947年7月,黨中央在陜北小河村召開會議,決定實行戰略反攻。毛澤東在轉戰陜北的日子里,常常徹夜不眠。周恩來指示,在毛澤東休息時,來電除非特別緊急,一般都要等毛澤東睡醒后才送,讓他多休息一會兒。小河會議期間,童小鵬住在機要科。一天大清早,毛澤東剛從機要科窯洞里出來,童小鵬抓拍一張照片。有一天上午,毛澤東看到前方打勝仗的電報十分高興,就坐在窯洞門口的石階上,讓童小鵬拍攝了和機要科全體同志的合影。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從陜北遷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1949年的一天,童小鵬到西柏坡給周恩來送電報。在周恩來那間掛滿作戰地圖的辦公室里,剛好碰到毛澤東和周恩來坐在沙發上暢談戰局,背面是一幅用紅、藍小旗標有我軍和敵軍位置的軍用地圖。童小鵬立即抓住機會拍下這寶貴的鏡頭。現在這張照片已成為珍貴文物陳列在西柏坡紀念館。
“這是反映開國大典唯一的彩色照片”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童小鵬時任周恩來總理的秘書,有機會以工作人員的身份,背著照相機登上天安門城樓。此前,他通過我黨在香港創辦的華潤公司買了幾卷彩色膠卷,專門用來拍攝開國大典盛況。
這天下午3時,當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之時,童小鵬快步走到主席臺前,從石護欄桿右側拍下了這一難忘的歷史瞬間。當時,中國內地沒有彩色照片沖洗設備,童小鵬又托人帶到香港沖洗。事后他自豪地說:“這是反映開國大典唯一的一張彩色照片。這張照片是我業余拍攝的新起點。”
“我是攝影界的‘游擊隊員’”
童小鵬在提到攝影情結時說:“我酷愛攝影,一開始就得到了周恩來等領導同志的支持。”“相對于吳印咸、徐肖冰等專業攝影師,我只是攝影界的‘游擊隊員’,是‘業余攝影者’。拍攝一些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的照片,可以說是我對中國革命歷史作出的一份特殊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童小鵬職務多次變化,工作比較繁忙,但他對攝影依然情有獨鐘,繼續用照相機忠實地記錄歷史。1959年3月,童小鵬隨同毛澤東回韶山,他拍下了那張廣為流傳的毛澤東在韶山學校和少先隊員們的合影。他還拍攝了毛澤東傾聽鄉親們心里話的照片,這張照片有一股催人淚下的震撼力,把領袖和群眾的血水之情表現得十分傳神。
特別要提及的是,童小鵬的數千張底片和照片能夠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完全歸功于敬愛的周總理,是他在“文革”動亂中宣布的“中南海‘造反派’,不準引外面的紅衛兵進中南海”,才使這些照片免遭劫難,對此,童小鵬感到萬分慶幸。
“我要為宣傳黨的歷史盡綿薄之力”
1982年童小鵬退居二線后,才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整理老照片。他在征集整理、編輯出版黨史資料的同時,抽出時間將自己幾十年拍攝和收集的幾千張照片整理、登記、造冊,并開始編輯影集。他說:“把照片加以整理和說明,并印成影集,作為研究革命歷史的參考資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文物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童小鵬前后出版了大型圖片集《歷史的腳步》和《第二次國共合作》影集。
1987年3月,為紀念童小鵬從事攝影50周年,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圖片社等單位在北京舉辦了“童小鵬影展”。這個影展共展出童小鵬精心挑選的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300幅。這個展覽還在西安、武漢、重慶、南京以及福建省部分城市展出,取得很大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