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格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主導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格局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幾乎每位關注中國油品市場的人士都知道成品油批發的放開會如期而至,因為按照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會在12月11日那天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但是,商務部仍然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突襲”:12月6日15時,事先沒有任何透露,商務部網站相繼貼出了業界翹首企盼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
至此,除了醞釀之中的成品油批發和倉儲企業技術管理規范,中國上至勘探開采下至油品零售,整個石油產業鏈的市場準入大體已經有章可循。毫無疑問,政策的制定過程也是外資與民營油企與中國政府和國有兩大石油巨頭不斷博弈的過程,當這些環環相扣的準入條件日漸清晰的時候,未來中國油品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已經清晰可見。
最大的問題是油源
“市場開放不等于市場化,市場開放意味著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現在可以做了;以前有些企業沒有相關資質,現在可以申請了,但并不等于無拘無束、一擁而上。”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說。
在此之前,民營企業多把關注的焦點放在30個加油站的限制上。2005年6月商務部下發《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要求申請成品油批發資質的企業需要“在中國境內從事兩年以上成品油零售經營業務,并擁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
彼時消息一出,輿論大嘩。這一標準類似于對外資石油企業進入中國成品油批發市場的準入限制,照此標準,非但80%的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將會被踢出門外,中石油和中石化下面的二級批發企業也難以達到這個標準。
在此次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中,30個加油站的限制已經赫然取消。在12月15日中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的年會上,民營石油企業們將之視為一種勝利。但是,要滿足《辦法》中關于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的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3000萬元人民幣、擁有庫容不低于10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庫,等比前述征求意見稿提高了的條件,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也孰非易事。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這些,而是油源。
《成品油管理辦法》對于申請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的企業供油渠道的規定,有擁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萬噸以上、汽油和柴油年生產量在50萬噸以上的煉油企業,或者具有成品油進口經營資格的進口企業等四項規定,需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而在石油業界,能夠滿足這其中一個條件的企業屈指可數。
同樣,因為油源的問題,曾在2004年12月11日中國成品油零售市場放開前后,廣開加油站、圈地圈得風生水起的英國石油(BP)、殼牌、埃克森美孚等跨國巨頭,對此次成品油批發的放開也低調慎言。此前外資力爭的石油進口權在此規定中付之闕如,由此,批發放開的價值就打了大半的折扣。因為這意味著即便有了批發權,它們也只能受制于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目前中國擁有成品油和原油進口權的企業分別只有48家和19家,沒有外資。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梁樹和近日表示,未來幾年,原油和成品油進出口政策仍然遵循國營貿易(自動許可管理)和非國營貿易(配額制)兩種方式。據他透露,至2010年,原油和成品油的非國營貿易進口量將分別為2532萬噸和1407萬噸,分別比2006年增長1082萬噸和603萬噸。
“從短期看,成品油進口權即外貿權放開是不現實的,而且,成品油價格仍由政府管理,實行政府指導價。”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說。
產業鏈限制
“兩個辦法主要是針對銷售和倉儲環節的有條件放開,原油開采和成品油生產并未放開,上游的閥門依然很緊。”深圳慶鵬實業公司董事長鄭桂泉說。
BP和殼牌等都于1980年代初進入中國的上游勘探領域,采用的大都是國際上通行的招投標和產品分成合同等方式。現在BP占股34.3%的中國南海崖城13-1氣田就是當時的區塊投標取得的成果。
不過目前在中國獲得《石油采礦許可證》的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陜西延長油礦管理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10月初表示,國土資源部正在考慮對不論何種所有制的中小石油公司開放中小盆地勘探市場,有條件地發展上游中小石油公司,遠期目標將在5~10年內完全采用招投標制度。

油源的問題,對于民營和外資企業來說,除了進口權、采礦權,還有就是煉油廠因素了。目前中國民營煉油能力大概8000萬噸/年,但單家大都不上規模。在山東等地更是分布著大量非法的民營煉油廠。對于民營進入煉油領域一個最大的限制是煉油能力要達到800萬噸/年。但是目前中國進口原油都是由商務部下發配額,民營企業只能煉制燃料油。
2000年,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先后在海外上市時,BP、殼牌和埃克森美孚分別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股份。作為交換條件,中國開始允許它們以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的煉化和油品分銷領域。通過這種方式,殼牌、BP、埃克森美孚和道達爾等分別與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化集團等合資,得以數以百計地在中國東部地區建設合資加油站。
但是,中海殼牌煉化項目、BP在上海等地的化工項目和埃克森美孚在福建的煉化一體化等著名項目一般都是中外以50%:50%的比例出資,合資銷售公司也是如此。這些合資公司煉制的油品和合資的加油站也都被納入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的分銷渠道。
在第一波外資煉化項目上馬之后,近年已經鮮有外資參與的煉油項目出爐。這固然是因為中國原油成品油價格倒掛導致的煉化環節虧損所致,而中國逐漸收緊煉油領域的開放程度也是原因之一。2006年3月,國家發改委在《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中規定,外方在中外合資煉油項目中必須擁有先進技術或原料供應能力,中方須相對控股。這種設計和新出臺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一道,構成了中國預防外資“入侵”的屏障。
根據《原油管理辦法》,申請原油銷售資格的企業除注冊資本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外,還應當具有長期、穩定的原油供應渠道等,這些規定基本上堵死了民營企業從事原油銷售的可能性。商務部商業改革和發展司副司長王曉川近日對媒體表示:“這個行業是壟斷的,油源都在國有企業手里。我們現在能給到的出路,就是讓民營資本能夠與他們簽訂合同,發揮自有的配送和零售方面的能力。”
三方競逐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韓學功表示,成品油市場開放后,中國將出現以中石化和中石油為主導,中海油、中化等大公司逐步進入并做大,民營石油企業參與的一個動態系統。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共有加油站9.2萬座,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全資和控股的約占44%,其他加油站約占56%。國際三大石油巨頭通過合資建立了3000座加油站,數量不到中石化、中石油目前擁有加油站總量的5%。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表示:“國內成品油市場已經相當成熟,短期內不會受到很大沖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內主要油品供應商,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經營,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營銷系統和完善的網絡布局,擁有一支高素質營銷隊伍,市場影響力已根深蒂固,對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掌控能力也比較高。”
“可以洞察到的一種趨勢是,現有的民營石油企業之間將進行整合,不論是采取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姿態。大規模‘洗牌后的結果,將使民營石油企業的數量減少,實力增強。”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龔家龍說。
龔家龍為其在石油商會平臺上組建的“長聯石油公司”描繪的圖景是:形成集原油和天然氣勘探開采、煉油化工、石油商貿、石油物流、批發零售為一體的上下游一體化石油產業鏈。
業內人士指出,以現在整個鏈條的開放程度,以及石油產業投資所需的巨大資金和高超技術,要做到這一點,非朝夕之功所能為。“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主導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格局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中國成品油市場上的競爭,主要表現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為首的中國公司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競爭。未來的中國成品油市場將是具有競爭力的、包括中國和外國的3到6家巨型公司的天下。”韓學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