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采田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埃里克森是一個來往于世界各地做石油買賣的商人。他是一個懂禮貌、很溫和的人,平時喜歡和老朋友聊聊天,談論一些波斯灣最近又發(fā)現(xiàn)了新油田之類的消息。
然而,1939年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埃里克森突然變成了一個親納粹分子。他當眾吹捧希特勒,在一些公眾場合大聲辱罵幾個有名的猶太商人,這種變化讓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大惑不解。大家開始盡量避免到埃里克森家中做客。
當埃里克森剛剛表現(xiàn)出右翼傾向時,德國國家安全部駐斯德哥爾摩情報站的特工們就注意上了他。德國急需汽油,而埃里克森又是石油界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于是,德國特工向埃里克森拋出一個試探性的“氣球”:埃里克森是否愿意為納粹德國出一份力?埃里克森則報以熱烈的回應。
埃里克森的親納粹表現(xiàn)完全是裝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德國國家安全部注意。幾個月前,埃里克森的一個老朋友,美國人勞倫斯·斯坦哈特來找他。勞倫斯本人也是石油界人士,他斷定工業(yè)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石油的供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石油來發(fā)動自己的飛機和坦克,使自己的工業(yè)機器不停運轉,哪個國家就將贏得最后的勝利。最后,勞倫斯向埃里克森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由埃里克森偽裝成一個親納粹分子,然后為德國充當石油生產方面的專家,向德國提出建議。從而有機會了解德國石油生產的現(xiàn)狀。這些也正是美國情報機關挖空心思想了解的。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德國在生產合成油方面的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項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把煤變成石油。如此一來,德國就不必依賴進口的石油。因為在戰(zhàn)時,石油進口的來源是很容易被卡住的。美國特別想了解德國的石油合成技術到底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美國要確定這些制造石油的工廠在哪里。德國的這些工廠一直是戒備森嚴,美英兩國的情報機關對它們的情況都不甚清楚。
到了1939年底,埃里克森開始定期訪問德國,并與德國的石油專家們會談。憑著他照相機一般的記憶力,埃里克森把他看到的和聽到的都牢記在心,每次回到斯德哥爾摩,他都會把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如實告訴美國國務院的幾個官員。
隨后,埃里克森提出一個令德國人大喜過望的建議:在瑞典用德國的資本興建一座大型煉油廠,如果德國境內的工廠被破壞,德國還可以從瑞典得到石油的供應。
德國為了實施這個計劃,同意讓埃里克森到德國的石油工廠考察,此舉正中他的下懷。他的一切考察都打著學習德國石油生產技術的幌子,因此無人生疑。到了1943年,埃里克森把德國煉油工廠的家底基本上都弄清楚了,于是德國人的工廠開始不斷遭到美國飛機的狂轟濫炸。令德國人大感驚奇的是,這些轟炸機不僅知道工廠的確切地點,當被炸壞的工廠剛剛恢復生產,盟軍飛機就像約好了一樣,又趕來投下成噸的炸彈。
德國人并沒有想到美國的攻擊和埃里克森有什么關系。當時,德國人還催促他,趕緊讓瑞典的石油工廠開工。然而,埃里克森很有技巧地找了個借口把事情拖延下來。德國人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因為美國的空襲已經使德國合成油的產量大不如前了。
到1944年中期,德國的煉油工廠再也擠不出油來了。為了維持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德國不得不動用它的石油儲備,但這樣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德國大部分的戰(zhàn)機由于缺乏航空燃油,只好趴在地上,曾經橫行歐洲大陸的豹式坦克失去了往日的威風,一步也動彈不得。到這一年的年底,整個德國的合成油工業(yè)已經完全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