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任輝 鄭凌云
榮氏資產慘遭撕裂
1935年2月24日,上海魯意師摩洋行登出拍賣公告,宣布受英國匯豐銀行委托將拍賣申新紡織公司第七廠所屬的財產和所有不動產。
申新七廠是榮宗敬在1929年從英國人手里買下來的,為此榮宗敬向匯豐銀行借了200萬銀元,約定以申七的部分資產作抵押。1934年年底,申七與匯豐的契約到期。但由于申新各家紗廠連年虧損,此時榮家已無力償還全部本息,心急如焚的榮宗敬只得與匯豐交涉,請求貸款轉期,并表示愿意償還全部利息和部分貸款,但匯豐銀行堅決不允。無奈榮宗敬只好向國民政府爭取援助。此時作為申新第二債權人的上海兩家中國銀行為了保護自己在申七的280萬銀元的利益,請求國民政府上海第一特區法院暫時扣押申新七廠的財產,上海法院依法發出公告,宣布暫時扣押申七的全部地基、房屋、機器及其他財產,匯豐銀行不得拍賣。然而匯豐憑借著與申七事先約定的契約,對于中國法院的制止悍然不顧。這份契約規定如果貸款到期不取贖,匯豐便有權不經過中國法律手續,加以占有和任意處置該廠財產。然而,這項約定實際上是一項不符合國際法公約的無效契約。匯豐銀行這一極端藐視中國法律的行為在上海各界引起了廣泛不滿,但匯豐對于這些反對的呼聲依然不聞不顧,拍賣會于1935年2月26日下午如期舉行,結果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申七就被日本律師村上氏以250萬銀元的低價買下。
在場的中國人士無不嘩然,申新第七廠的總資產高達500余萬銀元,竟被區區250萬銀元賣出,這實在令人費解。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也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30余年的榮氐企業竟然就這樣被人肆意宰割,行將崩潰了。
曾經輝煌的歲月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早年經營錢莊,利潤頗豐。1900年創辦保興粉廠,從此正式開始了榮氏企業的經營。保興粉廠最初設備簡陋,產量極低。沒過多久,其中一位股東就嫌工廠利潤微薄而退出了股份。榮氏兄弟只得獨立支撐粉廠,保興改名為茂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設的粉廠紛紛因俄國的戰敗而倒閉,國內的粉廠在東北有了銷路,茂新粉廠也在這場戰爭中穩住了自己的陣腳。1905年榮氏兄弟又與買辦商人榮瑞馨合伙創辦了振新紗廠,榮氏企業開始涉足紡織行業。
1907年以來,外國面粉大量涌入中國,而國內的麥價一直居高不下。國內粉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由于國內粉廠采用的大都是石磨,無論是出粉的質量還是產量都無法與外國粉廠相比。1906年至1908年三年間,茂新粉廠出現了巨額虧損。在此危難時刻,榮宗敬果斷地籌資10萬銀元,從美國商人那里購得幾臺最新式的磨粉機。1910年2月,茂新新機裝機落成,茂新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很快便打開了銷路。另外,茂新又不惜加強對農民的剝削,與同業組成了辦麥公會,抑低了麥價。正是憑借著這兩項措施,茂新粉廠總算從最低谷中走出,逐步穩住了陣腳。
辛亥革命以后,榮氏企業進一步發展,振新紗廠實現贏利,之后不久,福新粉廠在上海成立,很快又增設了福新二廠、三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列強都忙于戰事,中國的民族資本企業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高潮。這個時期,我國的面粉由原來的入超一下變成出超,茂新生產的“兵船”牌面粉極為暢銷,甚至遠銷到了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以及南洋各國。而且常常是供不應求。
榮氏企業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極為驚人。通過收買和兼并手段,茂新和福新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2個工廠的龐大系統。在紗廠方面由于內部的權益之爭,榮氏兄弟被迫退出振新后,很快又在上海創辦了申新紗廠。并先后在無錫、漢口等地增設新廠,1921年申新紡織公司已是一個擁有四家工廠的大公司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
1925年以后,外國資本卷土重來,中國民族資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受影響最深、受傷害最重的當屬紡織行業,這個時期,日本紗廠不計成本地盡量賣出產品,致使紗價一落千丈,棉花的價格也因為日本紗廠的大量收購而瞬間飛漲。在日本商人的陰謀操縱下,華人紗廠苦不堪言。
榮宗敬為了維持紗價聯合了上海的同行,希望用停工、減工的辦法來阻止紗價下跌,但卻未能奏效,中國紗廠開始出現巨額虧損,榮宗敬此時也是四處借貸,疲于應付。
作為榮氏企業的另一項支柱產業——茂新、福新系統的面粉行業,一向是榮氏企業中最能贏利的部分,以往申新有難總能從茂新或是福新中調撥資金予以援助,然而此時的茂新、福新粉廠經營也已出現危機。1929年國民政府因為中東鐵路的所有權問題與蘇聯發生了武裝沖突,國民政府便以“防止接濟敵糧”為由禁止上海的面粉運往大連以及香港、南洋等地。這對茂新、福新粉廠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榮宗敬、榮德生等人多方交涉,希望國民政府能允許自己的面粉北上,但都未能成功。榮氏兄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成批的面粉無法運出,遭受巨額損失。
沒有外來的援助,榮宗敬只得允許一些銀團監督自己工廠的生產和經營,借以換得銀團的貸款,實際上除了申七,申新其他各廠幾乎都被幾個大銀團控制,申新紡織公司隨時都可能土崩瓦新。
同仇敵愾御外敵
“申七事件”爆發后,對上海工商界來說無疑猶如一場大地震的前兆。在當時,上海華商企業向外資銀行借有巨款的不在少數,倘若像申新七廠這樣,借款一到期,還不出貸款就要被拍賣,那么不光申新公司面臨倒閉,其他華資企業也極有可能被外國資本逐一吞噬。
一些有識之士早已看清了外國資本這一險惡用心,尤其是得知日本人以250萬銀元的超低價購得申新后,整個上海工商界都沸騰了。申新七廠的職工首先挺身而出,誓死與工廠共存亡,他們把新廠的機器拆下來,防備被外國人拿去,工廠還安排人輪流值班,一旦日本人來接收工廠,值班工人便打開紅燈,工人們便一齊出動,用自來水龍頭沖,不讓他們接收。另外,申新職員聯合會還致電全國國貨工廠,請求聲援。國產廠商聯合會得到消息,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并發文號召全國各華商與外商銀行斷絕往來。
由于民眾的一致呼聲,匯豐銀行攝于強大的壓力只得宣布拍賣無效。此時榮家也及時與匯豐展開交涉,最終匯豐作出讓步,同意申七的200萬元貸款轉期至1940年年底償還。
到了1936年,申新各廠都獲得穩定的盈余,匯豐的債務終于順利清償,堪稱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巨頭的榮氏企業終于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