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崧
明代人祝枝山,5歲就能寫直徑一尺的大字,9歲會寫詩,讀書過目不忘,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與唐伯虎、徐禎卿、文徵明一起被人稱為“吳中四才子”。
祝枝山和唐伯虎特別要好,兩人都玩世不恭,甚至沉迷于青樓。一次,祝枝山到杭州游覽,住在唐伯虎家。杭州太守素仰他的大名,拿出一幅名貴的古畫,請祝枝山題詩。
太守是個貪官,搜掠了大量財富,但卻非常吝嗇。祝枝山決心要太守破點兒財,提出要二百兩銀子。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相當于一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太守哪里舍得?幾經拖延,才勉強送來一百兩,祝枝山心中大為不快,于是就打算搞點“小動作”。
這幅畫畫的是一個小碼頭,旁邊有幾株楊柳,柳上有幾只鷓鴣、杜宇(杜鵑),一艘小船泊在柳蔭下,一個商賈模樣的人站在船頭似將遠去,一個女子站在岸旁滿臉不舍之態。祝枝山沉吟了一會兒,揮筆寫下:
東邊一棵大柳樹,
西邊一棵大柳樹,
南邊一棵大柳樹,
北邊一棵大柳樹,
寫罷,就請唐伯虎拿去給太守。
這那里是詩?太守大怒,聲色俱厲地斥罵祝枝山糟蹋了名畫,聲言要索取賠償。唐伯虎回到家將情況對祝枝山一說,祝枝山聽了一笑說:“我的詩只寫了一半,誰叫太守只給了一半銀子。”
唐伯虎連忙跑到衙門,將祝枝山的話轉告太守。太守想了一會兒,對唐伯虎說,要設宴招待祝枝山,請他在席上把詩續完,銀子也當場付足。太守是有打算的:“如果祝枝山真的能夠續成一首好詩,證明他的確是大才子,不妨趁機結識;如果不能續寫,就當眾羞辱一番,出一口怨氣。
到了約定日期,祝枝山在唐伯虎的陪同下,大搖大擺地來到官衙,酒過三巡,太守命人捧出銀子一百兩和筆墨,祝枝山從容地揮筆續寫道:
任你東西南北,
千絲萬縷,
總系不得郎舟住。
這邊啼鷓鴣,
那邊喚杜宇,
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
一聲聲:“不如歸去!”
開頭那四句確實連順口溜也夠不上,但添上新題的幾句,那四棵大柳樹成了抒情的襯托,這對男女的依戀之情就被深切地表現出來了。
在古典詩詞中,鷓鴣和杜宇的啼聲被賦予特定的含義:鷓鴣的啼聲諧作“行不得也,哥哥!”祝枝山借此來表達女子不愿男子離去的情懷;杜宇的啼聲因古蜀國君杜宇(即望帝)的故事被喻為“不如歸去”,祝枝山用這來表現畫中的男子欲行又止的矛盾心理。
在場的賓客個個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