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斌
殺人,又是大學生殺人。2006年的8月8日,李征,一個醫學院的本科學生,在家鄉的村民眼里,本有著令人羨慕的前途,在兩次高考進入來之不易的大學后,回鄉卻以20分鐘內連殺7人的極端方式了結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聯想到2004年2月23日,震驚全國的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害同宿舍四名同學的案件不禁讓人心寒.事隔兩年.中國連續發生兩起駭人聽聞的大學生殺人案,不能不引發我們一連串的思考。
貧困
“遭遇飛來橫禍的5戶受害者家庭,到新野縣政府信訪辦上訪,要求政府承擔賠償責任,李征家根本無能力賠償。政府協調的結果是,給每戶受害者家庭辦兩個人低保,每月每人給20元錢,辦一年時間,一共是480元。”這是某報社記者采訪時得到的一個信息。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李征的家鄉是怎樣的貧困。而馬加爵說他在監獄中穿上了他這一生中穿過的最好的衣服——囚服。他說的這句話讓在場看押他的警察都落淚。
不能說貧困是造就他們殺人的最根本原因,但至少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李征和馬加爵同樣是來自貧苦的農村,物質上的極端匱乏讓他們的內心十分脆弱,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在他們的內心產生驚濤駭浪的效果,許多的專家撰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批判貧窮不是殺人的動機,說什么,殺人者乃胸襟狹隘,以自我為中心,不懂與人相處等等,洋洋萬言,論點論據充分,可事實卻一再證明,貧窮可以讓一個人的心靈產生多么大的扭曲,貧窮可以讓人瘋狂,貧窮可以讓人墮落。更有人說,貧困大學生就像一塊孤獨的石頭坐在給天之驕子們鋪設的大路旁。
在貧窮的打壓下李征和馬加爵悲觀厭世,意志消沉。可以理解。因為貧困確實會讓人產生消極的人生觀。但同樣在貧窮的打壓下,為什么有的人卻聞雞起舞。振奮精神呢?曾經看過某著名作家的一篇文章,他說:“貧困就像一根刺。時時刺著他心口流血,激勵他奮發圖強。”
既然別人可以“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那為何李征和馬加爵卻不僅不能直上青云,還墮下地獄呢?那就要說到另外的詞了。
性格
“李征太內向了。”接觸過他的人眾口一詞。甚至在當地審訊他的警察眼里,“這是建國以來最讓我們一頭霧水的殺人嫌疑犯.他總是安靜地靠在桌子上,一問三不知。”前去采訪他的記者說:“沒有人能真正走入他的內心,包括少言寡語的父親和已出嫁的姐姐,也許除了他最親近的已去世的母親。”
而從馬加爵的日記,他被抓捕后寫給家人的信,還有他的遺書中,都可看出,他是一個內心情感體驗細膩,情緒反應相當強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個相當壓抑的人,不擅長通過言語表達情感。這種心理活動的內外不協調.和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馬加爵的同學說馬加爵沉默少語,有時一整天不說一句話,只是喜歡看著電腦傻笑。
也許正是由于他們內向自閉,抑郁自卑的性格。使他們得不到心理訴求對象,他們也不會去尋找心理訴求對象。這樣他們長期沉溺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反復咀嚼,日積月累,最后不堪重負,精神崩潰,才導致殺人悲劇的發生。
傷口
2004年夏季麥收,李征家的小麥收割之后,請前院鄰居李培敬夜晚幫忙將一車麥子運回家,李征的母親當時在車后跟著,回家后發現少了一袋麥子。一袋麥子大概100多斤,價值60多元,當時李征并未作聲,卻把仇恨的種子埋在了心里。
2005年8月,李征放暑假回家,兩次用七八斤重的石頭砸李培敬家的后檐頂。屋頂被砸了兩個大洞,底下正對著床,差點砸到人。
村治保主任調解后,李培敬并不罷休,他不但告到了當地的派出所讓李征受到了三天刑事拘留,同時還威脅李征說,要把李征砸房頂毀壞他人財產的事情告到市里去,讓他上不成大學。剛剛喪母的李征深知,上大學對他這樣一個農村的貧困大學生意味著什么,那句話給他帶來了深深的創傷。從此他就被這句話困住,不能自拔,最終選擇了以殺人的極端方式來擺脫這句話帶來的陰影和重負。
馬家爵也是認為在和同學們打牌的過程中,被同學們集體串通誣陷他作弊,并對其極盡挖苦之詞,觸痛了他隱藏的傷口,而萌生殺人歹意。“我不曾被艱辛貧苦生活打敗/可是當我的人格尊嚴被人糟蹋得不成樣子的時候/當我過去的傷痛被人再次拿出來嘲諷的時候/我決定玉石俱毀”這是馬加爵遺書中的一句話。
我讀大學時,有個同學,來自農村.別人也不太清楚他家境如何。大二那年學校把接受補助的大學生名單貼了出來后,上面赫然有他的名字。他看到后,一連幾天不言不語。后來大家也都忘記了這事,大四一次醉酒后,他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張名單和站在那張名單前竊竊私語的人。我們這才知道,原來那個傷口是這樣的深。
我想說的是,更多的人應該反省的不是李征和馬加爵們,而是我們自己。想一想,你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一句傷人的話,一個看不起人的眼神,一次有意識的有組織的集體羞辱。甚至一次被夸大其詞的關注,被過于放大的關懷舉動,都會讓我們的心靈獲得極大的滿足。可這些行為、舉動卻像是一把軟刀子,它能把一個原本傷痕累累,不堪一擊的心靈徹底毀滅。在他們的靈魂深處烙下不可擦去的傷痕。
反思
大學生殺人或者自殺,確實大部分是個人原因。但這同樣也是諸多社會問題在個人身上的折射和印證。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對其造成的沖擊。中國正處于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機遇與風險并存,動蕩與穩定交匯,加上近年來教育的連年擴招,撼動了大學生的原有地位和既得利益,一段時期內,很難實現固有觀念的順利過渡。
這是一個信仰缺乏的年代,相當一部分人面臨著信仰危機問題。如果你沒有一個堅強的精神力量,很容易迷失自我,尤其是從偏僻的農村一下子來到繁華大都市的貧困青少年。環境的巨大反差很容易讓他們的心理難以承受。
同時,我們社會也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心理療治機制。社會貧富差距在一定范圍和領域內存在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也會加劇大學生心理畸變,從而誘發悲劇發生。
縱觀這兩年的新聞報道,大學生自殺或者殺人似乎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粲然的生命,血腥的現實。警示世人:關注并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讓我們好好想想,反思一下,你,我,他,整個社會都該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