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米
我們在短跑比賽中常看到一些搶跑的人。如果第一次搶跑的那個人是你,那么你是幸運的,你將被裁判予以警告。如果第二次搶跑的那個人是你,那么實在對不起,你將失去比賽資格。這種尷尬,英國百米飛人克里斯蒂遭遇過,美國跨欄好手阿諾德也遭遇過。他們被迫離開那條舍不得的跑道時,臉上一半是憤怒一半是無辜。可是有什么辦法呢?無論你是誰,雖然那個第一次搶跑的人不是你,雖然你一次也沒有被警告過,你還是要被逐出賽場。比賽規則如此。
其實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可能會有此種經歷,都可能無辜地成為那個因為第二次搶跑被處罰的人。小學課堂上,老師發現有孩子搞小動作不專心聽講了,他可能馬上會對全班學生發出警告——誰再犯這樣的錯誤,就將站起來聽課。終于還是有個孩子不小心沒管住自己,于是成了被課堂紀律處罰的人。在單位上班,領導發現有人近來不遵守作息時間了,開會告知員工——明天開始誰再遲到早退,將扣發當月獎金。如果某人實在不走運,某一天早晨晚起10分鐘,那他就要為違反規則買單了。
對于遭到處罰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規則太不公平了——我明明是首次犯錯,為什么就不能享有一次被警告的權利呢?
這是規則的問題嗎?當然不是。世界本就沒有絕對的真理,任何規則都只具有相對的合理性,當然不會讓所有人滿意。況且我們的生活時時處處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規則,真的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試想一下,如果短跑比賽中每個選手都有一次搶跑機會,那可能非得等到大家都精疲力竭的時候才能真正起跑成功。照這樣的比賽效率,奧運會大概得延長到兩個月時間了。賽場上如此,那課堂上、工作中同樣如此,只有建立了規則,才能保證我們的社會擁有良好的環境和秩序。
其實,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對待規則。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遵守各種規則,盡最大的可能不做違反規則的事。但是,依據人無完人的定論,誰免得了不犯點小錯呢?如果第一次搶跑的那個人是你,那么裁判的警告一定要牢牢記下,千萬不能在同一道坎上再摔第二個跟頭了。如果第一次搶跑的那個人不是你,那也要警覺起來,甚至你就把那個第一次搶跑的人當作自己,就把裁判剛剛那句警告當作說給自己聽的,警示自己不要再重復別人犯過的錯誤。第三,如果第二次搶跑的人是你,那你也不必憤怒,你所收獲的處罰實際上也是一種警告,只不過會比第一次出示的警告讓你更加記憶深刻。
人生的每一次起跑,如果有人搶跑,記著把那個人當作自己。
(李毅摘《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