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專
最近走了一些地方,在與各行各業人士交往中,突然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落伍了,差距最大的當屬語言。
真是信息社會,瞬息萬變。就連說話寫文章用的詞,都在不斷更新換代。在這鋪天蓋地的新詞語面前,我暗下決心,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即使不會用,起碼也要懂得大概,不然不行啊。你看過去的低能兒現今叫“智障”;“資源回收者”就是撿破爛;從前的出租車,現在叫“的”;從前的妞,現在叫“蜜”;從前的倒爺,現在叫“經紀”;從前的餿招,現在叫“創意”。在時尚新潮流洶涌澎湃的今天,一些傳統服務行業的職業名稱也日趨時尚化。譬如:廚師叫“廚藝總監”;清潔工叫“環保工作者”;開照相館的叫“影像師”;做衣服的裁縫被稱做“形象設計師”;“家政服務員”取代了“保姆”的稱謂。理發從業人員,原來叫“剃頭師”,現在叫做“發型師”。還有一些稱謂幾經變化,越改越好聽。美女叫“美眉”;美男叫“帥哥”。20世紀70年代叫“廠長”的,80年代成了“經理”,90年代改稱“總裁”。現在,據說叫“首席執行官”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新稱謂面前,不少人感到自己仿佛被時代的列車甩下老遠。
至于不斷增多的新詞匯更叫人有點頭暈目眩,應接不暇。猶如剛看順了滿街的“紅頭發”,眨眼工夫,滿世界卻是“灰發潮”了;剛習慣說“新新人類”,一轉眼就變成了“飄一代”、“飛一代”了。你看,男女“紅杏出墻”,70年代以前叫“通奸”,80年代叫“第三者插足”,現在改稱“婚外戀”啦。還有“茅房”,通常稱“廁所”,以前叫“衛生間”,現在雅稱“洗手間”。還有,支持不叫支持,叫“頂”;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暈”;不忠不叫不忠,叫“外遇”;指南不叫指南,叫“貼士”;發帖不叫發帖,叫“灌水”;東西不叫東西,叫“東東”;有新聞不叫有新聞,叫“報料”……
時下流行說“酷”,酷在英文中指有意思,有個性,特別好。時髦的東西叫“好酷”,長相帥的男子,叫“酷哥”。如果按照《辭海》對“酷”的解釋(殘忍、暴虐、慘痛),那你無論如何是不會接受的。還有“內在美”,你不要以為是心靈美,人家說的是“老婆在美國”,這簡直是叫人猜燈謎!如果你在大學校園,不懂得一些非常規的流行語,可能會讓人笑話。例如:“286”(反應慢)、“偶像”(嘔吐的對象)、“天才”(天生的蠢材)、“特困生”(喜歡打瞌睡的學生)、“高材生”(家中資財豐盈的學生)、“黃昏戀”(晚鍛煉)……原來,這是當今學生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自娛自樂時創造的一些新鮮詞語。
人的稱呼也在不斷翻新。我們長期使用的“同志”這一好稱謂,如今似乎不那么吃香了。一天,我到某小區找朋友,遇到一個留著長頭發的青年,我上前詢問:“同志,16號樓在哪兒?”小青年臉露慍色地說:“你怎么叫我同志?”“‘同志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好稱呼嗎?”我理直氣壯地說。小青年反駁說:“同性戀被叫做同志,你知不知道?你沒上過網吧?同性戀者開的網站就叫同志網。”我大驚,慌忙道歉。
前些年,“小姐”這稱呼在內地十分走紅,大家叫得開心,小姐們應得舒心。即便是半老徐娘,你若稱其為“小姐”,她也會滿臉燦爛的。可沒過多久,“小姐”忽然大跌“身價”,緣由是給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弄糟了。陪人喝酒、跳舞、過夜的不是就叫“三陪小姐”嗎?那些“固定資產隨身帶,交易完了貨還在”的風塵女子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在“做小姐”!更深夜靜,賓館房間的電話會突然叫起來:“要不要小姐?”這一來,良家婦女對“小姐”避之唯恐不及呢。
前不久,我到某山區縣做客,向一婦女問路時叫了一聲“小姐”,剎那間對方杏眼圓瞪說:“誰是小姐?你媽媽才是小姐呢!”看來小姐并不像當年的全國通用糧票那么通行,這叫我不知該稱呼她什么才好,稱“小姐”?不光彩了;稱“同志”?陳舊了,俗氣了。連“局長”、“處長”這類職務稱呼,據說也土氣了,要改稱“張局”、“李處”之類才算時新。然而,中國人的姓氏甚多,音同義不同的字也不少,如果都按上述方式隨意簡稱,恐怕會出很多笑話吧。前不久,筆者也趕了一回時髦,當我在友人引見下,與一位姓季的領導見面時,得知他的職務是院長,我邊伸出手邊說:“季院,你好!”院長大人一聽臉色大變,與我握在一塊的手也立刻抽了回去。過后,友人告訴我,季院長最討厭人家把他的“長”字省略掉,因為這不成了“妓院”的諧音嗎?從此,我與別人打招呼時,相識的也好,初相識的也好,都盡量少用簡稱,特別是一些敏感性強,有損人家尊嚴的簡稱。如:吳校長(無效)、范館長(飯館)、武廳長(舞廳)、車所長(廁所)、夏臺長(下臺)等,這些時髦的簡稱讓人聽了不噴飯也會皺眉的。
不管怎么說,新詞語也好,新稱謂也罷,無不體現出當今社會生活的多元化,但是,我們絕不能盲目跟從,更不能隨意簡化。
(責編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