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紅 徐 磊
摘要面對普高熱以及本科的大規模擴招,高職的教學就必須貼近市場需求,突出特色,更快更好地塑造更適應市場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特色應用型人才
高職高專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職高專教育旨在培養既要有一定理論水平,又要有一定專業技能,既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又要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寬口徑、厚基礎、廣用途的人才。然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才在知識結構、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才定位問題是一個適時更新的問題。只有準確為高職高專人才定位,才能明確高職高專教育方向。高職教育要辦得有生機,出路在于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而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貼近市場需求,培養市場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突出高職特色:重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以夠用”為原則。因此學生的學習就要在以基本理論作支持的前提下,多上一些實踐技能課。下面筆者根據在高職高專院校多年從事計算機教學的體會,淺談幾點個人意見。
1程序設計類課程要廣泛傳授,但學生要精通基礎的學習
談到計算機專業的學習,我們可能就會想到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的確,我們學習到的語言真不少,像C,C十十,VC,Java等,但回頭想想,實際起關鍵作用的、真正學得踏實的也就是C語言了。不管是基于DOS版的還是Windows版的,通過C語言編寫大量的小程序,我們系統地了解了編程的實質,然后再觸類旁通地學習其他語言就比較容易了。這表明,語言都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編碼的思想”,具備了該思想,語言就只是工具了,用什么工具實現則差異不大。該思想的形成是需要推敲的,然后“一理通百理”,不然只是浮于表面的學習,知道再多的語言都沒有用,都不能拿來做真正的開發,都不能了解“編碼”的內涵。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環節,也就是首先通過一種工具,能夠解決問題。接著我們要了解的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由此看來,“數據結構”這門專業基礎課是必不可少的。不懂數據結構,很多工作就是“蠻干”,而且往往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甚至復雜到不可能解決的地步。認真學習“數據結構”并多作嘗試,通過熟悉的語言去實現里面的算法,才能享受到世界的奇妙。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可能大多數將來不是從事“編程”工作,但這些課程包含的很多開發軟件的思想案例,肯定會讓學生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到很多東西,對以后做計算機方面的工作或者深造大有幫助?!皵祿Y構”里面有很多方法對解決生活中其他問題很有啟發,并與“數據結構”的學習互為補充。
2數據庫類課程以了解數據庫的特性為主
掌握簡單的小型數據庫的開發研究,拋棄較復雜數據庫的學習,讓學生熟知數據庫的涵義,更有實踐價值。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會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從事辦公自動化的工作,在應用中都離不開數據庫,最終總得找個地方來“操縱,存儲,分析數據”,因此數據庫的課程是少不了的。這一類的科目也是繁多的,考慮相關的應用及理論需求,像VFP,Access等就是很好的數據庫的課程學習,同時在學習中實踐的機會和可能性也多。以上數據庫已能夠提供合適的操作方式和操作工具,讓學生充分實現對小型數據庫的操作存儲和分析。當然也有學校開設如SQL等數據庫的課程,可能多數學生掌握的難度就大了,獨立使用的能力和可能性也少很多。

3硬件及網絡基礎課程是高職學生起航的舵手
計算機作為一種“有頭腦又勤快”的工具,“聰明”的人類對它的使用是“無孔不入”。作為我們的教學就要“迎接挑戰”,為學生的明天翱翔得更高更遠制造更堅挺的翅膀。例如計算機的維修維護,網站的建立與維護,網絡的安裝檢測維護等技術行業,更是學生發揮自己的“廣闊天地”。為數不少的高職學生的實踐實習以及就業是要到電腦公司里去的,因此,一些硬件課程與網絡課程的講解討論以及動手實踐就是非常重要的了。例如學習一些在計算機應用基礎之上的計算機維修與維護,在基本編程思想基礎上的簡單的網絡編程,多媒體編程等,就是很好的為直接頂崗很有指導意義的課程。高職院校除了設置合適的實驗室,還要建立廣泛的實踐實習基地,讓學生在“仿真”和“真”的空間里更全面地鍛煉自我,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胸有成成竹”地面對社會。
4文化基礎課是必要的理論支持和繼續學習的堅強后盾
在高職高專的教學中,數學和英文當然是基礎。數學是堅強的理論后盾,是開發思路和完成系統思想的基礎性工具和邏輯性指導。英語除了作為一項社會交流的技能外,還有查看英文資料的重要價值。不單是指書上的資料,還有網絡上的大量資料?!氨娙耸安窕鹧娓摺保呐率且粋€小小的問題,到網絡等可利用的資料庫尋找簡單易操作的方法就會即刻解決問題還能避免以后可能發生的問題。因此,英語作為一種能夠廣泛交流和獲取知識的應用工具,必要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
這樣,以能力為核心設計課程模式,突出了實踐性,不強調理論學習的系統和完整性,但仍需要在“必需、夠用”的原則下,保持一定比例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課程,對培養對象的適應性和今后的繼續教育有很大意義。
我校教學模式的構成如圖1所示。
總之,高職高專院校要本著讓學生“畢業后直接頂崗生產,更快地服務于社會生活”的原則,在教學中貫徹“理論和實踐并重”,優化課程設置,一定程度上壓縮理論課時,設置以能力為重點、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主線的課程設計,重視實踐性和能力的培養,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讓學生走出校門就是一名出色的“藍領”工程師。
參考文獻
[1]田建榮.關于高等教育學術性、職業性問題的思考.
[2]從市場的角度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計算機教育,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