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南
一位異國民家藝術家說:當沒有了手工業之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如此適合自己的身體,它具有的“體溫”讓使用者感到溫暖
濰坊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對于旅行都來說,濰坊的魅力多半在于“世界風箏之都”的美譽,甚至連鳶都的名字也仿佛在暗示來者,這個城市隨時有翱翔天際的可能。
據記載,山東的風箏歷史久遠,其中又以濰縣為最,濰縣就是現在的濰坊市。曾經的濰縣縣令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這生動地再現了濰坊人的日常生活。
走在濰坊的大街小巷,情不自禁地被那些五顏六色而又形態各異的風箏所吸引。隨意步人一家經營手工藝品的小店,店主人熱情地向我這個外鄉人娓娓道來風箏的種種,并推薦我親臨距濰坊市區不遠的楊家埠風箏作坊實地體驗。
楊家埠是遠近聞名的手工藝村,這個千人左右的村莊,一半人扎制風箏,一半人印制傳統木版年畫。從濰坊市內坐公交車,約摸半個小時就到了。我去的時候正值春節臨近,籠罩在年節氣氛中的村子,寧靜中滲透出喜慶。
叩門進入村里的一個小院,男主人得知我的來意后,大方地將我往屋子里迎。他一邊走一邊如數家珍地說,濰坊風箏中尤以楊家埠最為出名。這里的風箏表現形式、繪制技法和色彩運用均有別于它處。風箏從設計到放飛,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通過61項標準關卡,所以楊家埠的風箏能保證件件起飛,只只平穩。
隨后,男主人帶領我參觀了幾個扎制風箏的傳統作坊,只見各種竹條、絹紙在匠人們手中熟練地翻飛舞動,不多時一只風箏便初具雛形:再經姑娘們后期的著色,手中的風箏仿佛瞬間被注入了一股再生的活力,個個出落得色彩鮮艷。細晶之下如翩翩起舞的蝶、游弋自如的魚、滑翔于天際的燕、凌空展翅的鷹、栩栩如生的神童仙女,或者翻云覆雨的怪異龍蛇,每一款都各具神韻。
流傳千年的風箏手藝像龍頭一樣帶動著濰坊周邊地區其他手工藝的發展和繁榮,比如說年畫。還是楊家埠,隨便走人一戶人家,就看到屋里的案上滿滿當當擺放著木刻的畫版、數種顏色、白宣紙和版刷等專業的家什。要說臨近春節的楊家埠,全村有一半人印年畫是毫不夸張的。
百年歷史的楊家埠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稱中國民間三大木版年畫。楊家埠年畫以內容取材民間、不拘泥現實、對表達內容概括高度,夸張形象而著稱。依我看,楊家埠年畫傳統純熟的勾線技法、濃烈鮮艷的色彩、對稱飲滿的構圖以及畫中人物神采中夾帶的原始生態氣息,都與現代人的審美不謀而合。比如說眼前的“麒麟送子”,畫面里是兩個帶著些許憨氣的胖娃娃,圓頭圓腦駕著麒麟與你對視,那眼神煞是可愛,還有“天女散花”,仙女們身形纖細飄逸,雙目黑白分明,粉嫩的臉蛋襯托出整個畫面的秀麗,年畫里最令人矚目的三星門神、五福門神、大刀門神也各個目光炯炯,或文或武造型各異。
楊家埠的老者曾意味悠長地告訴我,如果平日里沒有風箏,過年時沒有年畫,這日子怕是不知道怎么過下去了。只這一句,使我一下子懂得了手工藝于濰坊人的意義,智慧就存在于匠人們的手藝里。一位異國民家藝術家說:當沒有了手工業之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如此適合自己的身體,它具有的“體溫”讓使用者感到溫暖。在這里,手工藝并不是原始和粗糙的代名詞,它更代表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和令人眷戀的心境。在喧囂都市中它的存在讓我們的心更暖更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