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發展《綱要》宏圖遠大
國務院前不久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簡稱《綱要》)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作出了科學規劃與部署。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即達到9000億元左右,力爭使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將降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未來15年,我國將在科技若干重要領域實現8大目標:第一是掌握一些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使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第二是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第三是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四是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持。第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顯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第六是國防科技基本滿足現代武器裝備自主研制和信息化的需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保障。第七是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第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方強)
結構升級是我國工業做大做強關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指出,我國下一個5年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不是擴大規模,而是結構升級,促進我國工業由大變強。“十一五”規劃綱要貫穿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這兩大戰略思想。在目標體系上,不但重視經濟指標,更重視人文社會的環境指標,特別是首次把發展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首次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個基本國策寫入了《綱要》,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和具體措施,同時,把自主創新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一些重大任務和政策措施。 (張宏聲)
國家科技發展“五大轉變”
一是在發展路徑上,從跟蹤模仿為主向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確立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力爭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二是在創新方式上,注重單項技術的研究開發向加強以重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轉變,注重選擇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產品,在此基礎上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集成創新。三是在創新體制上,從以科研院所改革為突破口向整體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轉變,整體解決國家創新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和機制性問題,加快進入到在國家層次上整體設計、系統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階段。四是在發展部署上,從以研究開發為主向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并重轉變。五是在國際合作上,從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轉變。
(姜鴻)
國家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將有新突破
今后5年,國家將組織研制包括核電站、高速鐵路裝備等16項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采取四大措施推進:一是進一步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研究制定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個體實施細則,實施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加快推進創業投資的發展。二是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將加大投資力度,建設包括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遠洋綜合科學考察船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新三期工程建設。三是組織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專項,國家將投資建設生物、冶金等10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推進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制造裝備數字化等5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進一步推動幾百家不同行業的大型骨干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組織實施新一代網絡、生物醫藥等7大高技術產業工程和生物疫苗等高技術產業化。四是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技術研發,國家將組織研制包括核電站、高速鐵路裝備等16項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進一步加強節能、新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重大產業技術研發。 (于飛)
進口稅收優惠自主創新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制定并實施促進技術創新、鼓勵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進口稅收政策,主要包括:制訂“振興裝備業進口稅收政策實施辦法”,在國家確定的重大技術裝備范圍內,對國內裝備業自主開發、制造重大裝備所需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給予一定的進口稅收優惠。同時,對相應的進口設備稅收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將原用于進口設備的稅收優惠支出調整為對國內企業自主開發、生產設備的稅收優惠支出,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支持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或國家重大裝備研發項目的企業,制定專項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另外,國家進一步修訂完善有關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用品進口的稅收優惠政策,明確企業從事科技活動進口科研用品的稅收優惠政策待遇。
(施樂)
發展循環經濟稅收強力支持
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將制定、實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長金人慶表示,中國將推動理順資源價格,建立合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逐步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綜合開發;逐步加大對清潔生產、可再生資源的新能源開發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并整合資金,重點用于支持與發展循環經濟有關的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和重大項目建設示范,運用有關財政措施,引導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與此同時,還將支持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政策機制,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水平,將環境要素成本化,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徐可珂)
國家政策扶持企業創新
國家財政部將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對促進科技進步的作用,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推動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國家將實施五大政策支持:第一,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所得稅的抵扣力度,允許企業當年發生的研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第二,允許企業加速用于研究開發的設備儀器的折舊,企業用于研發的設備儀器,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下的,允許企業一次或分次攤入管理費用,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上的,允許企業采取縮短折舊年限或加速折舊的政策。第三,完善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新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經嚴格認定后,自獲利年度起,兩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后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第四,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進口稅收政策的優惠要從對企業進口整機設備,逐漸轉變到鼓勵國內企業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裝備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上。第五,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建立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制度,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本國貨物認定制度等。
(秀文)
機電出口穩步增長
今年中國前兩個月對歐盟的機電產品出口穩步增長,而美國仍然保持我國機電產品最大出口的市場地位。據統計顯示,今年1—2月份,我國對歐盟出口機電產品總值達230.2億美元,占全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的18.2%,同比增長25.6%。我國對歐盟機電產品順差為67.1億美元。當前,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主要由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取得,其中,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為99.6億美元,而內資企業一般貿易順差僅為3.1億美元。日本是我國機電產品最大進口國,主要是元器件、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等上游產品,1-2月份,我國從日本進口機電產品總額達100億美元,增幅為14%。
(易莎莉)
壓路機需求保持旺盛
在未來幾十年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公路建設依然是我國主要建設領域,因此無論對哪個壓路機企業都是一塊大蛋糕,雖然短期內國內壓路機企業市場銷售呈下降趨勢,但從長遠來看,國內壓路機制造企業仍將大有作為。歐洲各國國土面積之和與我國大致相當,人口數量為我國的60%,壓路機需求高峰期曾突破20億美元;日本國土面積是我國的4%,人口是我國的10%,壓路機需求高峰期也在5億美元左右。可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投資能力的加強,壓路機市場大有潛力可挖,壓路機行業在經過2005年調整后,2006年將會出現攀升。
(喻蘭)
塑料合成橡膠原料漲幅明顯
受油價上漲的影響,2005年我國塑料原料合成橡膠等石油下游產品進口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態勢。2005年我國塑料原料全年發證數量22.7萬噸,同比下降21%,進口單價由每噸994美元漲至1 276美元,漲幅達28%;合成橡膠發證數量2萬噸,同比下降8%,單價由每噸1 296美元漲至1 688美元,漲幅達30%。
(張維維)
國產縫紉機械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據初步統計,我國縫紉機行業共有整機制造企業約670家、服裝機械制造企業約180家、零部件制造企業約1000家,行業年總產值約320億元,而在2004年我國縫紉機械生產量為1 573萬臺,約占世界總量的71.8%。這一事實證明,我國盡管目前縫紉機械行業核心競爭力與德國、日本等國際縫紉機械行業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從市場占有份額上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縫紉機械生產中心和制造大國,國際地位和影響與日俱增,發展前景良好。
(南楠)
CFCs壓縮機將禁止進出口
國家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保總局近日聯合發出公告,從2006年3月1日起,禁止進口和出口額定功率超過5千瓦的大型電動機空調器和大型電動驅動冷藏設備用等6種以全氯氟烴物質(CFCs)為制冷劑的工業、商業用壓縮機。凡進口和出口以非CFCs為制冷劑的工業、商業壓縮機時,經營者應向檢驗檢疫機構提供產品為非CFCs制冷劑的書面保證,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出(入)境貨物通關單》辦理驗放手續;進口屬于自動進口許可管理的上述產品,還應辦理《自動進口許可證》,海關憑《自動進口許可證》和《入境貨物通關單》辦理驗收手續。
(寧靜)
集成電路市場增速將放緩
據有關市場研究報告,中國集成電路市場未來5年的發展增速將放緩,預測2006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將達5 024.7億元,同比增長32.1%;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13 518.3億元,2005年到2010年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28.9%。
(蘇芳芳)
紡織行業仍將保持良好勢頭
2006年我國紡織行業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2.4萬億元,增長20%左右;紗、化纖產量均增長10%左右;出口1 350億美元,增長15%左右。據國家發改委預計,2006年紡織行業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紡織行業滿足內需的能力將繼續擴大,終端消費市場向多元化、差異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出口形勢將趨于穩定,但增速有所回落,紡織投資更為理性,投資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但有關人士分析,今年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著三大挑戰:一是國際貿易摩擦多樣化、范圍廣、全方位態勢仍將成為制約我國紡織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發揮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國際競爭將更為激烈。二是棉花、化纖原料等資源及環境約束也將對產業發展形成較大制約。三是行業內部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將影響紡織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劉建國)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