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杰
在中加合作甘肅婦女就業項目加方專家中,有一個黃色皮膚、黑色短發的中國人,她操著流利的英語和標準的普通話在中加雙方工作人員間進行溝通。她就是加籍華人、該項目聘請的社會性別顧問鄧春黎女士。從2004年11月至今,她已經先后7次來到蘭州,參與項目活動的設計和落實。那么,這個項目將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收到怎樣的效果?它對項目區婦女再就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鄧春黎女士。
記者:下崗失業婦女就業難的原因有哪些?
鄧:我只談談我對項目區婦女就業狀況的了解,除了經驗和技能外,勞動力市場上的年齡性別歧視絕對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歧視產生的原因有文化觀念上的因素,也有就業市場化過程中用人單位受利益驅動而產生的用人傾向。我曾經訪問過一個下崗婦女,她自己創業開一間理發店,但一次收取2元的服務費顧客都嫌貴。更糟糕的是,一部分有消費能力的人不在本地消費。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只解決婦女就業技能問題是不行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解決經濟環境問題。
記者:加拿大婦女就業環境是怎樣的?
鄧:加拿大婦女的就業權利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加拿大的所有法令都規定,婦女有權請產假而不受罰,并且夫妻雙方可以享受一年(52個星期)的生育保險福利待遇,其中的15個星期由母親享受,其他的37個星期既可以由丈夫享受、也可以由妻子享受,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各自的工作和收入情況來決定。因而,在加拿大收入高的婦女去上班而丈夫在家照顧孩子的例子非常普遍。這一規定更加促進了兩性在家庭責任和就業權利方面的平等。婦女不會因為生育而受到歧視,如果企業因生育而解雇婦女,肯定會引起法律訴訟。
加拿大婦女就業還不受年齡、性別限制,在所有的招聘廣告中不可能出現對年齡和性別的限制,求職者在簡歷中可以不用寫自己的年齡和性別,重要的是寫明工作經驗和受教育的經歷。而在中國,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有些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所附加的年齡限制是毫無道理的,比如在招工條件中特別申明要35歲以下的,那么,36歲就不能勝任了嗎?40歲身體健康、有相應技能的人就不能干了嗎?至于為什么這樣要求,有時連招單位自己也不明白。
加拿大沒有下崗的概念,但失業問題同樣存在。目前的失業率是6.9%,高失業群體通常是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和年紀較大缺少就業所需要的技能40歲以上的中年人,這個狀況同樣適用于婦女。對于婦女來說,生育子女后由全日工作改為半日工作、或一段時間內完全不工作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孩子長大她想重新就業,她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還擁有目前就業市場上所需要的就業技能,如果她沒有相應的技能,她同樣不會順利就業。有一個有利條件是,加拿大的大學和所有培訓機構都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加拿大的大齡大學生并不鮮見,我就曾經和一個做了奶奶的婦女一起上課,我們項目的一個專家在退休前三個月才完成碩士學位。她們經過培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重新選擇職業。
記者:上一期項目有專門針對婦女創業的培訓,為什么項目要鼓勵婦女創業?
鄧:我們這個項目的重點是能力建設,針對下崗失業婦女,我們希望能通過提高她們的能力來提高她們的就業層次。因而我們非常希望能讓婦女學習到多樣化的職業技能,讓她們擺脫只能在非正規就業領域就業的狀況。但是,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個環境似乎不太符合我們的想法,由于就業競爭激烈,婦女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能,她們也很難找到用工單位,很難被錄用。一個職位可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去競爭,而她們面對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剛畢業的高中生、大專生、甚至是本科生。雖然,我們有信心讓婦女通過培訓在職業技能上完全勝任那個職位的要求,但是我們很難想象她們能在競爭中取勝。鑒于這樣的就業環境,我們認為應該鼓勵婦女創業,通過婦女創業來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記者:作為社會性別顧問,您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在婦女就業方面做哪些工作?
鄧:項目的意義在于摸索一個模式,做出一個示范,營造一個觀念,為解決婦女就業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政府應該盡快建立一個持久的、公平的勞動力市場和失業保險體系,建立一個有利于婦女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制度。
“中加合作甘肅婦女就業項目”的實施時間是三年,這三年,我們將向我們的合作伙伴提供加拿大婦女就業方面的成功經驗,我們很有信心完成項目的既定目標。這里我借用一句古人詩句來表達我們項目組的共同心聲:只事耕耘,漫問收獲。
(責編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