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覓劍
政府部門一再出臺“穩定住房價格”的政策,并且越來越嚴厲,一部分原因是抑制房地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以及防范金融風險,但顯然也有平息社會情緒的考慮。這兩年一些城市房價快速上漲,激發了很多人的不滿情緒。不滿情緒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自己可能要多花錢或者買不起房子而抱怨,二是因為房地產開發商可能賺取高額利潤而不平。因此,很多人希望政府打擊開發商。
但是,如果開發商因此而受到打擊,房地產業的發展受到阻礙,那住房供應量大大減少,人們買到合意住房的機會也會下降,要么難以買到,要么需要支付更多。購房者和開發商在需求和供給中,確實是對立的關系,雙方都想增加自己的利益,減少對方的所得。我們可以將開發商看成“敵人”,但要戰勝它們,不能意氣用事,我們先要平息對它們的“仇恨”,然后才能進行理性分析,找到對付它們的有效策略。辨證法告訴我們,購房者和開發商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那么,一方想得到更多,不能靠消滅或抑制另一方,而要通過推動另一方更好地發展去實現。
現在房地產企業發展得還不是很好,規模都不是很大,實力也不是很強,地產主營收入超過50億,就可以成為這個行業的TOP 10。看起來,它們賺取了很高的利潤,住宅的建造成本很低,卻能賣很高的價錢。但實際上,那只是毛利率高,年利率并不高,因為住宅的銷售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從一年的情況看,它們并沒有賺得比其他產業資本多太多。根據經濟學理論,如果房地產業存在超額利潤,那必定會有大量資本進入,供給增多,價格下降,使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下降。因此,只要房地產業沒有進入門檻,我們就不必擔心開發商賺得太多。
那么,削減開發商超額利潤的最佳策略,是降低門檻,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房地產業。這就需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允許資本合法地追逐更高利潤,給予企業充分的經營自主權,不進行行政干預,維持市場長期穩定地發展。進入房地產業的資本增多,就會引發開發商之間激烈的競爭,使它們大打價格戰,不得不降低房價。通過優勝劣汰,留下一批能夠比較有效地控制成本的企業,而且它們會更有社會責任感(因為這是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獲得發展的策略),在競爭的壓力下,它們會主動地控制房價。這是利用資本的利己之心,最終卻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
這樣的事情開始在上海發生。上海1995年時有1673家房地產開發企業,此后每年都增加幾百家,到1998時達到2601家,但之后就有大量企業退出市場,到2003年只剩下2100多家,這兩年在房地產下行的情況下,又有一大批企業被淘汰。殘酷的競爭壓力,正是去年以來上海房價開始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在房地產市場化進程啟動更早的廣州,價格戰的局面前幾年就已經發生過,大批市民比較順利地獲得了比較合意的住房。這兩年廣州房價在連續6年下跌之后,呈現周期性上漲,但性價比仍然比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北京高出很多。而且,廣州市場有很多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在空置面積增加的壓力下,它們會采取更為靈活的營銷策略,2005年房價漲幅已經低于2004年,今年之內可望出現下降勢頭。
堅持市場化方向,北京等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問題也會在幾年之內大大緩解。但是現在,這個發展方向卻可能因為社會情緒而模糊。調控政策使交易成本提高,并且可能干涉房地產企業的經營,這都會使市場化的進程放慢,資本進入的速度降低。
我們確實容易因為高漲的價格而產生不滿情緒。但我們更應認識到,每個產業在市場化的初期,產品價格都可能上漲,這是因為進入的資本太少,競爭不夠激烈。那么,解決之道恰好在于,平息我們的情緒,堅定市場化方向,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政府加快建造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使收入較低人群也有可能改善居住服務,相比出臺穩定房價的政策,更能有效地平息社會情緒,保證市場化進程的順利進行。